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

乐视电视软件应用已停止运行(乐视电视软件停止运行)

第三章 乐视:一场虚假的盛宴

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所有历经风雨留下的才是面向未来的。——玛格丽特·米切尔

从无到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乐视网盛极而衰,并且迅速没落,这即便算不上是一场骗局,也是一场虚假的盛宴。排除资本层面的种种手法,从战略层面来分析,乐视到底错在哪里?恒大以8.6亿美元注资贾跃亭的新能源汽车,胜算几何?如果重新复盘,那么乐视应该怎么做?

2018年6月25日,恒大的一则公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坊间一直传闻许家印投资贾跃亭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恒大以8.6亿美元的收购成为贾跃亭新能源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FF)的第一大股东。同一天,FF官方微博宣布收购通过美国政府审批,完成首轮20亿美元融资,创始人贾跃亭出任首席执行官。一时间,山穷水尽的贾跃亭好像有了东山再起的希望,这个好消息连带着让市值已经缩水近九成的乐视网也收获一个涨停。

以视频起家的乐视曾经是一家横跨7个行业、排名中国前五的互联网企业。在其巅峰时刻,股价涨幅曾高达535%。2015年5月,市值攀上历史最高点1560亿元,一度超越老牌企业万科、IT(信息技术)霸主联想和零售巨头苏宁云商。但是,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年间却兵败如山倒,裁员、失信、董事长裸辞等风波不绝于耳。

2017年5月11日,乐视被曝即将大裁员,其中乐视控股市场品牌中心裁员幅度达70%,销售服务部裁员达50%,乐视网裁员10%,乐视美国裁员80%,智能硬件部门则被完全取消。2017年1月,孙宏斌携165亿元入股乐视网、乐视致新和乐视影业三家公司,但是仅仅入场8个月,孙宏斌就提出了“裸辞”——2018年3月14日晚,乐视突然发布公告显示董事长孙宏斌申请辞职,将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另一厢贾跃亭也没有片刻安宁。2017年12月11日,因为其欠平安证券4.6亿元未还而被法院第一次以自然人身份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之后的第三天又因为与华福证券逾3亿元的纠纷再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2018年6月1日,贾跃亭名列首批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公示名单中。若公示无异议,民航、铁路部门将限制其购票。

一直以来,外界对乐视的褒贬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说乐视是创新和颠覆的神话,只要熬过危机就能创造奇迹,有人说乐视是靠开发布会起家的。从内容战略到生态圈,从智能手机到乐视体育,顺着时间节点,我们来细细分析乐视每个重要战略的得失,探讨其衰落的原因和未来的出路。

内容战略虽然成功但具有时效性

2005年2月15日,由美籍华人陈士骏等人创立的YouTube(优兔)正式上线,开创了由用户自行上传、下载及观看影片或短片的网站运营模式。随后,国内一大批效仿者相继出现,但那时视频网站的发力点都聚焦在播放流畅程度、服务器及市场推广上,没有人注重版权,国内网络视频市场盗版泛滥。

基于“国家会加强版权保护力度”的预判,在版权价值低廉、无人重视时,贾跃亭低价买下了许多影视剧的互联网版权,认为内容将会成为视频网站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根据乐视网的招股说明书,截至2010年4月,乐视拥有电影版权2324部,电视剧版权43097集,版权授权期限多为3~5年,未来4~5年到期的比重分别为68.37%和61.56%。同时根据太平洋电影网的数据统计,在2008—2009年国内出品的票房收入排名前20的影片中,乐视获得独家网络版权的影片共7部,非独家网络版权的影片共6部,合计占20部热门影片总量的65%。

2009年,政府开始严管版权问题。同年9月15日,由激动网、优朋普乐、搜狐3家共同发起,联合国内110家视频版权方创建的“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在北京正式启动,将反盗版运动推向了高潮——各视频网站的盗版视频被迫下架,网站必须花钱购买电影、电视剧的版权。当时,乐视是国内拥有影视剧版权最多的视频网站。据悉,来自百度、PPTV(网络电视)、优酷等网站的版权购买费用曾一度占乐视分销业务的62%、总收入的37%。

收获第一桶金的乐视并没有就此停止步伐,它明确知道由于前期没有大力投入市场推广,自己的缺陷在于欠缺知名度和流量。同时,版权大战也一触即发,未来购买版权的费用会越来越贵。因此,如何用手中的版权进行变现,同时弥补自己的短板,成了当务之急。2011年10月,乐视网和土豆网宣布共同筹建tudou.letv.com视频服务平台,并成立合资公司进行版权采购和分销。合作之后,该平台将拥有乐视网的所有版权内容,土豆网上将嫁接平台内容,同时,乐视网和土豆网的用户可以共享对方的视频内容。但是,该合作仅限于个人电脑端,并不涉及iPad等移动终端。土豆网每年必须向乐视支付5000万元保底金,并对该平台上的广告收入与乐视网进行分成。2012年2月,乐视网与网易共同建设163.letv.com视频平台——乐视网为平台提供CDN(内容分发网络)、视频内容及视频播放技术支持,网易负责平台所有视频广告的经营。网易向乐视网累计支付保底金1亿元,该费用按三个支付年度分期支付。另外,经营收入分成按播放次数收入分开计算。

在版权费用越来越贵的情况下,乐视逐步往上游发展,进行内容自创并将独家内容的版权进行分销。与各大平台的合作,不但让乐视发挥了公司版权资源的经济价值,也增加了网站的用户数量和浏览量。根据乐视2012年年报的资料显示,2011年乐视的网络视频版权分销收入达3.6亿元,2012年该收入上升至5.6亿元,同比增长56%。截至2012年12月31日,乐视网的日均UV(独立访问用户)约为1700万,峰值接近3000万;日均PV(页面浏览量)约为8000万,最高峰值超过1.1亿;日均VV(视频播放量)约为7000万,峰值约为1.1亿。从而提高商业价值及广告收入规模,2012年公司实现广告收入4.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68%。

但是,一直以来内容战略在影视剧领域都具有时效性,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综艺,很少有人会把数年前的剧目再拿出来重复观看,也无法联动其他项目给公司带来可持续性收益。

生态圈:复制苹果的概念并不能复制苹果的成功

从IPO开始,到目前的一地鸡毛,“生态圈”一直是乐视发布会中最常出现的概念,这个概念到底是漂亮的伪装还是精心的战略,值得做一番中肯的梳理。将这个战略发挥到极致的,是苹果公司。

摘掉产品大卖的光环,苹果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战略就是它的生态圈。在苹果的生态圈中,服务业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要素。在苹果所有的业务板块中,唯一从2011财年至今销售收入都保持10%以上增长的不是iPhone,也不是Mac(苹果电脑),而是苹果的服务业务[iTunes(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App Store(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等]的销售收入。2017财年,苹果来自服务业务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3%,达到300亿美元。

苹果公司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软硬件之间联动产生的化学反应。鉴于内容战略的不可持续性和越来越高的战略实施成本,为了留住用户,从成立乐视影业开始,乐视便逐渐进入互联网、内容、手机、大屏、体育、汽车、金融七个行业,形成“乐视生态圈”,并提出“生态化反”的概念,希望在生态圈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交互,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乐视的生态圈概念,复制了苹果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组合。不同之处在于,苹果自己不做内容,而乐视有自己的视频网站。以乐视网为内容基础,乐视先后切入影视制作和电视、手机、电商、自行车、智能汽车等众多领域。但与苹果相比,乐视生态圈的要素配置过于离散,看不出能量和价值传递的脉络,生态构架和软硬件能力也没有到位,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生态圈。

生态圈的要素并非无规律地聚集在一起,而是以一定的本质联系建立出相对稳定的组织秩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能量和价值被食物链上的生物逐级利用。比如鹰捕蛇、蛇吃小鸟、小鸟捉昆虫、昆虫吃草。从iTunes音乐商店的推出开始,苹果就在逐步构建一个能量和价值传递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2007年iPhone的推出来回顾苹果的生态圈战略。

当时,iPod已经拥有1亿用户。虽然iPhone价格昂贵又没有键盘,对企业用户几乎没有吸引力,但是在其第一年的销售中就卖掉了600万部。其中一个原因是,iPhone承载了“下一代iPod”这样的角色,每个iPod用户的音乐库、播放列表、专辑封面,都完整地转移到了iPhone上。有庞大的iPod用户做基础,iPhone的成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和iTunes一样,App Store是苹果的另一个杰作,它让苹果生态系统变得更丰富。2008年3月,iPhone推出一年之后,苹果公布了第一款iPhone软件开发工具包,并在当年7月正式推出App Store,当时仅提供500个应用程序。半年后,这个数字增长了1万倍,可供下载的应用程序多达500万个。2011年1月22日,苹果宣布第100亿个应用程序被iPhone用户下载。Asymco(市场调研机构)分析后得出结论,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苹果向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支付了超过20亿美元,向音乐厂商支付了约120亿美元。

对那些迫切希望将自己的程序推向世界并且获得利润的开发者来说,与苹果合作意味着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何乐而不为?全球众多开发者的加盟,又进一步让苹果的生态系统更有能量和价值,对用户来说意味着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黏性。到今天,生态圈战略让苹果树立了几乎无人可以与之抗衡的市场地位。

目前,公认的生态圈只有谷歌和苹果,开放的Android和封闭的iOS(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分别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与谷歌和硬件厂商建立合作联盟形成生态系统不同,苹果通过标准化软件接口来定义生态的运行、交易和惩罚规则,凭借双赢机制吸引开发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分析师曾经得出一个结论:苹果应用程序商店每收益1美元,Kindle则收益89美分,Android只有23美分。可见,在运营应用程序商店方面,苹果遥遥领先。

既然称作生态圈,就必然涉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基础和系统延展、循环等问题,只有软硬件的配合才能加速生态圈的演化。产品的简单堆砌和产品线的扩张并不能帮助生态圈形成用户黏性并为品牌带来溢价,两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索尼和微软。索尼因为业务线太过庞杂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圈反而陷入泥潭,而在操作系统占据统治地位的微软,依然少有用户因为购买了装有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电脑转而再去买Windows Phone(微软手机),从其全球仅不到2%的市场份额就可见一斑。

复制苹果生态圈的概念并不能复制苹果的成功。但假以时日,乐视是否能真正打造一个生态圈呢?答案还是否定的。

生态圈布局已经处于红海,资金链成为乐视最大的瓶颈

商业生态的核心指标就是用户规模,苹果做得风生水起得益于其完善的生态平台和全球超过10亿台的iOS设备保有量,从而获取了超额的硬件溢价和持续的服务收益。

从时间上看,乐视进入手机行业是晚于小米的。2015年,乐视手机的销量为300万部,相比小米该年7000多万部、华为6220万部、魅族2000万部的销量,乐视的市场份额太小。而且智能手机面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IDC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红利正逐渐消失,利润率大幅降低。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4亿部,但增速从2014年的33.6%骤降至3.4%。据IDC公布的2016年全年数据,该年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7亿部,相比2015年的14.4亿部增长2.3%,年增幅明显放缓,由2015年的10.4%降至2016年的2.3%。

智能手机如此,电视亦是如此。乐视虽然在2013年率先打开了智能电视这个市场,但其扩张速度太慢。当行业已经步入红海时,仍未杀出一条血路。用户规模太小、扩张速度太慢构成了乐视的两大瓶颈。如今,智能终端产品早已成为视频网站最有战略意义的入口,智能电视与智能手机既是播放载体也是流量入口。

从占据入口和流量变现的角度考虑,互联网企业纷纷落子智能终端。仅在2015年,先后就有十多家互联网企业进军电视行业,对线上市场形成强大的冲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智能电视市场增幅明显,产量达到9310万台,增长率达11%。同时,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6年中国智能电视销量达4098万台。中怡康发布的2015年电视市场销售数据显示,乐视以10%的线上市场占有率超过TCL(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集团)的9.9%和创维的9.8%,仅次于海信的14%,位居第二。2016年,乐视终端业务(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的营业收入约为101亿元,占经营总收入的46%,同比增长66%,是该年乐视第一大收入来源。

面对规模超过万亿的客厅经济,作为客厅重要入口的智能电视被市场率先引爆。以乐视、小米、酷开、微鲸、暴风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以内容服务为核心、以硬件为接口,开始发力抢占客厅。而创维、海信、康佳等老牌厂商也利用互联网子品牌,例如酷开、VIDAA(海信发布的智能电视品牌)、KKTV(康佳智能电视线上品牌),并联合内容提供商,增加旗下互联网电视项目,开启互联网转型。根据奥维数据(AVC),2015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4674万台,同比增长4.8%。其中,互联网电视品牌的市场份额仅为10%,仍与传统彩电企业相去甚远。截至2016年1月初,互联网电视的品牌已经增加到13个。相比海信、创维、TCL三家智能电视注册用户接近或超越千万(日活跃用户超过300万),乐视的用户规模在杀手级应用出现前,仍处于用户观影和支付习惯的培养阶段,客厅生态远未成型。乐视抓住了进军智能电视市场的先机,但是扩张速度太慢阻碍其成为行业老大。乐视2017年报资料显示,2017年乐视终端业务的营业收入仅为25亿元,占经营总收入的36%,同比减少高达75%。

在硬件投产前,乐视已经借助乐视网品牌积攒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低价硬件和乐视品牌的迁移帮助乐视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初期阶段,互联网长尾效应也助力乐视以极低的成本和极快的速度定位到注重视频质量和客厅观影体验的小众客户群体,由此实现硬件销售和会员付费收入的激增。但是,互联网电视低价烧钱换市场的策略,再加上硬件能力的短板,极有可能埋下硬件、服务、售后的隐忧。2015年初,大麦电视因为返修率高已经从市场销声匿迹。同时,当小众市场达到一定饱和度后,无论是竞争对手的模仿加重产品的同质化,还是用户规模增加而带来的差异化需求,都会极大增加乐视保持原有增长的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2月乐视将智能电视捆绑的乐视网TV版服务费由一年上调为两年,却在9月宣布取消购买电视必须绑定服务费的规定。取消服务费绑定极大地刺激了乐视硬件的销售,也再次拉低互联网电视价格。但将购买会员服务选择权交到客户手中,缺少硬性捆绑政策支持,明显降低了乐视会员服务收入的水平。

真正考验“乐视模式”的是到期会员的续费率,这是能够直接衡量乐视生态的黏性和未来内容服务增值潜力的关键指标。从公司年报来看,2016年度会员及发行业务收入约为68亿元。其中,会员付费业务收入5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219亿元的大约26%。2017年度会员及发行业务收入约为33亿元,会员付费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减少62%。

乐视最大的贡献在于打开了智能电视这个市场,但其他竞争对手比如海信和三星,也在这个市场耕耘多年。只要价格合理,用户可以用乐视的服务,而购买其他品牌的电视。乐视与苹果的落差在于,市场没有对用户形成这样的约束力——用乐视的服务一定要绑定乐视的产品,反之亦然。没有一定规模的用户群,就成不了气候,成不了气候,自然就谈不上生态圈。

除了乐视之外,提出生态圈概念的公司还有小米,暂且不论小米的生态圈是否是一个噱头,仅从资本运作上,小米比乐视要谨慎许多。小米在生态圈构建上坚持“不控股”,而是担任企业“孵化器”——小米仅占10%左右的股份,将决策权充分下放给创业公司,同时小米调动一切资源帮助其成长,包括技术支持、销售渠道支持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企业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小米生态圈遵循的是竹子的成长逻辑——迅速成长。虽然单棵竹子的生命周期可能很短,但是它具备形成竹林的速度和能力。即使一棵竹子倒下,竹林中也会有新竹不断冒出,形成内部的新陈代谢。也正是由于对创业公司的资金支持少、产品投入成本低,小米可以同时与100~200家公司进行合作。

而乐视对于其生态圈企业都采取大比例控股的策略。例如,乐视对乐视致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智能电视制造公司)控股高达59%。重控股这个弊端在乐视造车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版权争夺战中倒下的乐视体育能从线下爬起来吗?

2016年2月,乐视体育以27亿元的价格从体奥动力手中签下未来两年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新媒体平台的独家版权。这是继2016年1月乐视斥资1亿元与北京国安开展深度合作之后,针对足球产业的又一个大手笔。乐视对中超的大笔投入对其打造足球生态圈来说是意料之中的选择。中超可以称为中国体育产业最核心的IP(知识产权)资源。根据著名足球网站Goal(够力足球)的统计数据,中超的市值从2015年的约1.5亿英镑增值到2016年的2.77亿英镑,一年间联赛的市值涨幅达到81%,使中超成为过去一年间全球市值增幅速度最快的联赛,远超欧洲五大联赛,以及巴西足球甲级联赛、葡萄牙足球超级联赛等传统联赛。

此外,乐视还借助国外顶级赛事吸引流量打造足球生态圈。比如,2015年9月乐视以4亿美元购得香港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2016—2019年赛季独家转播权。同时,乐视投资行业价值链上游,2015年与荷兰足球甲级联赛阿贾克斯俱乐部共同建设中国足球造星工厂,在内容、赛事、会员、青少年训练、商业推广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乐视体育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乐视体育总资产44亿元,净资产4亿元,全年营业收入4.2亿元。

就此看来,乐视体育的优势在于体育赛事转播和“赛事运营 版权 智能硬件 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圈布局,其动手早而且通过“烧钱”快速扩张,竞争对手要追赶上来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体育赛事的网上转播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收视率高,广告价值非常明显,主持人、技术积累等核心优势一旦培养起来就很难被对手超越。

但是,由于受到生态圈其他板块财务上的拖累和自身迅速扩张带来的版权成本压力,在获得B轮80亿元融资之后短短两年内,乐视体育的核心版权业务因为资金危机几乎转售殆尽,职员数量锐减。

线上发展受阻的乐视体育转而发力于线下,以体育小镇、赛事运营、健身等服务为核心业务。2017年5月26日,乐视体育公布B 轮融资进展,乐视体育部分新老股东以及中意宁波生态园下属基金确认参与B 轮,投后估值达到240亿元。根据融资协议,用于乐视体育小镇项目的优质综合建设用地是该笔增资的主要资产。据了解,计划中的乐视体育小镇位于上海、杭州和宁波之间。

但是体育小镇市场日益拥挤,乐视并不强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体育小镇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规划在建的体育小镇数量超过23个,其中浙江省规划在建的体育小镇有6个,而江苏省高达8个。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数量将达到150个。

从资本层面看,体育小镇建设所需资金巨大。以凤凰山体育小镇为例,投资主体为惠银东方资本,投资金额高达120亿元。同时,由中国旅游集团投资的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官仓镇“体育温泉小镇”项目的投资金额也高达80亿~100亿元。由此可见,乐视体育小镇项目的总融资仅为15亿元,且地皮价值占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这意味着本身就深陷资金危机的乐视将难以有发挥的空间,无法在速度、规模上打败竞争对手。再加上社区体育的围剿,体育小镇吸引力有限。

《经济学人》发布的一份中国体育产业专题报告中称,统计数据已经显示中国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日益高涨,有1/3的中国人形成了经常锻炼的习惯,即34%的中国人每星期至少参与运动一次,较七年前28.2%的数据有了大幅提高。当健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人们不会选择专程去体育小镇开展运动,毕竟,身边的体育场馆已经足够满足居民日常的健身需求,前往专门的体育小镇健身带来的时间成本巨大。

一线希望还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投入巨资的乐视造车现状如何

贾跃亭的造车梦起始于2013年。为了造车,贾跃亭曾放言“即便万劫不复,也在所不惜”。2014年12月,正式对外宣布“SEE计划”(超级电动生态系统计划),成为七个子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2016年1月,首款产品FF ZERO1(起点)概念车亮相。2016年底,乐视资金链问题爆发,不乏有人认为造车成为乐视发展的绊脚石。乐视的造车步伐也从此近乎停止。

乐视资金问题自2016年11月爆发后,第一批雪中送炭的是贾跃亭的校友——以“个人名义”财务投资乐视汽车6亿美元,其中包括海澜集团、恒兴集团、宜华集团、敏华控股等十多家公司的CEO。投资计划第一期3亿美元于2016年12月中旬到位,资金将投向乐视汽车生态和乐视全球(LeEco Global),第二期3亿美元根据情况再做后续安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第一期3亿美元投资,乐视方面并未披露股权结构,而且资金是否到位,到了多少,到底被用于乐视生态圈的哪个方向?这些都是存疑的。

互联网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汽车智能化联网等方面。但是,汽车行业的属性和互联网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汽车行业不是光靠“烧钱”就可以扩大市场份额的,各大汽车企业都拥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汽车的设计、制造,还是销售渠道的建设,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显而易见,乐视在进入造车领域之前并没有做好长期打仗的准备。在创立初期,当乐视仅向人们展示了一辆概念车、其余都处于“PPT造车”阶段时,就已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莫干山、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等地买地准备建设数个研发和生产中心。摊子铺得太大、太分散,对资金的消耗过大,使乐视造车后继无力。

接触过投资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资本是具有不同属性的,有的资本寻求高额收益,要求短期(五年)内就能够见到收益,这类投资往往风险较大。有的资本追求价值投资,这类资本往往比较理性,愿意等待所投企业逐步建起自己的竞争壁垒,从而获得长期收益。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获得了资本界的青睐,但是许多投资缺乏理性,而且注资给互联网企业的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资本便希望能快速获得收益,并不打算进行长期投入。所以,一旦看不到赚快钱的机会,就会随时准备撤资。这与汽车行业的特性相悖,造车企业和资本都必须有足够的定力,即使贾跃亭再有信心,一旦失去了资金支持,就必定会倒下,之前的一切努力也打了水漂。

在2017年经历了财务危机、员工离职等风波之后,FF在2018年初终于传来了些许好消息。2018年4月,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已经确定投资贾跃亭旗下的FF,并帮助FF关联公司睿驰汽车在广州拿地。据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公告,睿驰汽车竞得的南沙区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成交价3.6亿元。从公告资料上看,睿驰汽车必须在竞得土地的1个月内引进具备国际一流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水平的纯电动汽车组装项目,且须自土地移交之日起1个月内动工开发建设,24个月内建成投产。在项目开工后5个季度内,取得纯电动汽车准入的项目核准。

在美国方面,FF于美国时间2018年6月7日宣布其汉福德工厂日前已经获得当地政府的正式许可并公布了工厂的总承包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费尔南多市的商业建筑商伯纳兹(Bernards)。汉福德工厂是其首款量产车FF 91能否按时交付的关键。FF回归中国、在美国按时交付,都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看来,FF公司正按照“研发—融资—量产—上市”的经营模式一步一步推进,但是能否完成量产,量产后市场反响如何,还有能否上市都仍是未知数。即使未来成功上市,FF也将会面临许多挑战。前车之鉴就是特斯拉,虽然早已成功上市,但是连续几年的经营状态都不尽如人意,年报显示自2012年起,特斯拉就进入连年亏损的困境。据特斯拉2018年财务报告显示,该财年内特斯拉亏损高达19.6亿美元,将近上一年的3倍。

乐视的未来:中国的ESPN Netflix?

撇开造车不谈,乐视还有前途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最有可能成功的是做中国的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和Netflix(网飞)。

虽然乐视体育近况不佳,但是如果能够回归体育赛事运营及转播的主业,积极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并通过生态圈内视频网站、大屏、移动终端的布局形成联动,那么也许可以成为中国的ESPN。ESPN创立于1979年,起初同时播放娱乐和体育节目,后来专注于体育节目的播放,是当今最著名、24小时连续播出的体育频道。ESPN是华特迪士尼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

自制节目《体育中心》(Sports Center)等的流行以及大规模购买各类体育赛事的版权,使ESPN成为全球的体育巨头。2017年,ESPN在版权上的花费超过80亿美元——包括19亿美元的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的版权、15亿美元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版权、10亿美元以上的NCAA(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及大学橄榄球季后赛版权和7亿美元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版权。

多年来,ESPN依靠有线电视的节目订阅费和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ESPN总裁约翰·斯基珀(John Skipper)透露,ESPN的收入结构非常简单,2/3来自有线电视订阅付费,剩余1/3的大部分来自广告收入。同时,ESPN买下版权不仅仅是作为电视节目播出,还会通过WatchESPN(看ESPN)在智能终端进行推送、制作广播节目、撰写体育新闻等,进行多渠道传播。

但是近年来由于电视收看率下降以及YouTube等平台上开始出现免费的体育赛事直播,比如2016年,英国电信体育台(BT Sports)在YouTube上免费直播欧洲冠军联赛,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运动网站Bleacher Report(看台报告)和Vox Media(沃克斯传媒)旗下的SB Nation(SB国际台)常在Twitter(推特)上转载比赛的关键瞬间,以致ESPN的利润及订阅量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这意味着仅仅通过购买版权来赢利的方式不会长久,而打造赛事运营、转播以及体育服务为一体的多方位变现模式才是乐视体育的生存之道。

再回到视频网站这个乐视最早起家的市场。在今天BAT控制下的互联网行业想要存活是很不容易的。别的不说,单单BAT支持下的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三大视频网站的围剿就让乐视生存艰难。乐视早期的优势是版权,但是现在,这种优势已经丧失。2016年,乐视的版权业务收入约为9亿元,仅占总营业收入的4%。2017年虽然比重增加,但绝对数值几乎没有上升,该年乐视版权业务收入约为9.1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13%。

另一个可以参照的模式是制作了《纸牌屋》《暗黑》等作品的美国流媒体视频内容提供商Netflix。行业专家称,Netflix令2015年美国电视收视量出现了约一半的涨幅。2017年年报显示,Netflix全年营业收入为117亿美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32%;净利润为6亿美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200%。全球新增订阅用户数量也超过预期,2017年全球新增订阅用户数2378万人,累计订阅用户数1.18亿人。目前,根据套餐的不同,Netflix的包月费为7.99~13.99美元不等,约合50~90元人民币。

乐视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内容生产能力,例如自制剧和IP的打造。2015年,由北京乐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后被乐视收购)出品的《太子妃升职记》,虽然为小成本制作,但是由于内容新颖,为乐视吸引了不少粉丝。自制剧《芈月传》也为乐视带来了良好的版权收益和流量变现。超过千万的付费会员用户是乐视津津乐道的,围绕会员需求的开发和挖掘也将是乐视未来生态构建的核心,不过各个视频网站都在努力,成功的难度不小。

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反垄断监管。占据渠道之后,运营商可以向价值链上游扩张。因此我们看到,不同于美国视频网站的发展模式,国内网站作为视频内容的渠道方,与上游内容生产商(影视公司等)和下游硬件厂商(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等)的资源整合逐渐成为主流,例如康佳与腾讯、优酷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动KKTV,海信与未来电视、爱奇艺PPS(网络电视软件)合作,创维与腾讯合作推出酷开等。但是,这些布局大家都在做,视频网站之间内容的差异化并不明显,用户也不一定仅仅锁定某一家的会员资格。因此,乐视能否存活的核心在于其内容的打造以及渠道整合之后的客户体验。做成了,就是中国的Netflix。

虽然剩下的机会不多了,但是乐视并不是没有机会。做中国的ESPN Netflix,虽然不如当初气贯长虹般的豪迈,但是对乐视来说,也是不错的结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