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

稷下学宫名称由来(世界最早官办大学,成就“百家争鸣”的齐国稷下学宫,从文献记载中考古遗址指向这里?)

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城郊纪念古希腊神话英雄阿卡德摩斯的公园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创办了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府——柏拉图学院(又称阿卡德米学院)。

差不多同一时期,在地球另一面的齐国都城山东临淄,一座在东方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殿堂——稷下学宫,也徐徐开启。

韦辛夷画作《稷下学宫》

这是中国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这里演绎了中国思想史上波澜壮阔的“百家争鸣”,孟子、邹子、荀子、申子等诸多先哲在此驻留,为动荡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在闪耀。

稷下学宫的历史辉煌价值

西汉刘向《别录》:“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所撰《齐地记》所载:“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记载:“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种种记载表明,稷下学宫的位置位于“齐城西门侧”,“临淄城西”,而且附近有水域。而这些史书典籍中浮现出来的记录,也被敏锐捕捉到,成了后人追寻稷下学宫的线索。

稷下学宫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自春秋至王莽时,最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便是齐鲁。”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

稷下学宫遗址平面图

于孔宝先生在《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一书中表示,有人将稷下学宫与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柏拉图建立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吕克昂学园、芝诺建立的廊下学园相提并论,“这种类比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的一个聚徒授学、自由议论政事、探寻治国安邦与经略天下之策的基地,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所建立的学园则是一家一派之学的活动园地。前者是公办的,后者是私办的,其规模与影响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存续150多年后,稷下学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2000多年来,历代无数学者文人都在探寻它的踪影,回望那个群星闪耀的时刻。

跨越几十年的接力赛

寻找稷下学宫的位置,是一场接力赛。

一代代的考古学家,在茫茫的历史尘烟中探寻和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就连郭沫若先生也曾满怀激情的加入到这场接力赛中。一代一代的追寻中,时间来到201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了一支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队,开始重点寻找稷下学宫。

通过五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南侧约150米处,发现一处建筑基址群,这处建筑基址群是整个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侧唯一的一处战国时期高等级的院落式建筑群。经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专家论证确认,这处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遗址。至此,曾经引发东周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盛况、开创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高等学府教育先河的稷下学宫被揭开神秘面纱。

从位置看,发现的建筑基址符合稷下学宫在稷门之下、系水之侧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建筑基址有一条南北向道路,北接小城西门;基址群外围壕沟与小城城壕相通,两者形成一体格局。同时,基址北部附近地势低洼,以前确实有湖,上世纪50年代才抽干湖水。

从建筑布局看,整体近4万平方米,规模甚大,由14个单体建筑基址组成,建筑规格较高。“不要把稷下学宫想象成君王的高楼大厦。那是上千学者和弟子读书、生活、讨论、研究的场所,排列有序的平房、广场建筑基址恰合情理。”山东考古学会理事长、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说。

稷下学宫11号主体建筑遗迹

考古挖掘现场

出土文物

稷下学宫遗址出土的蝌蚪文和饕餮纹铺地砖

从年代看,打破建筑基址的灰坑内出土了大量齐刀币钱范(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残块。同时,建筑基址下面地层碳14测年显示为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90年。地层关系和考古测年都吻合文献记载的时间。

“我们不仅用先进设备来检测,也通过考古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各类考古资料线索,不断论证,可以正式宣告:稷下学宫找到了!”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说。

“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稷下学宫的“大门”已被缓缓打开,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更深入地探索。完成全部考古发掘工作预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接下来将进行更为深入、详细的勘探和发掘。

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是山东的独特优势。2022年,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在全国两会上建议,编定《国民通礼》,重建“礼仪之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中国实现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社会,“仓廪实”“衣食足”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知礼节”“知荣辱”的任务应该提上日程。制定并颁行一部适用于不同领域与群体、接续传统并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国民通礼》。

稷下学宫遗址的一部分

提案具体建议,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下设立一个专门工作机构汇集专家,研究制定颁行《国民通礼》,对待人接物、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日常礼仪进行明确规范与界定。王学典说,颁行《国民通礼》,用礼仪教化民众,与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形成互补,有利于整饬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乱象,规范民众日常生活,理顺社会秩序,提升中国整体形象。

编定《国民通礼》的建议,或许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作为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中心,当时学者们在稷下学宫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王霸之辩、义利之辩、天人之学、人性善恶之辩等等包罗万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是来自在稷下影响甚巨的《管子》,《管子》甚至被认为是稷下学宫的“教科书”。在管仲学派看来,经济生活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并对道德生活起决定作用。  

有关礼的论述,曾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或许特别值得一说,荀子在齐国居住了几十年,荀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的杰出思想家,在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等方面提出来一系列光辉的论断,都是在稷下学宫这个文化中心孕育、生长和开花的。

有意思的是,稷下学宫与齐故城小城之间没有壕沟,但发现一条南北向道路,北接小城西门,南面可能通向小城南门。专家在考古现场看到,路面有清晰的车辙痕迹。2000多年前,稷下先生往返于齐国宫殿和稷下学宫之间,走的就是这条路,齐宣王问政孟子时,孟子走的也应该是这条路。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号称亚圣。孟子曾两度游学于齐,并偕母同行,长期居于齐国。据考证,孟子游说诸侯30年,而在齐国的时间就长达25年左右。《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史载孟子“尝仕于齐、位至卿”,显然受到齐王的器重。孟子曾极力向齐宣王鼓吹他的仁政学说,让齐宣王按照他的设想去实现王道大业。

不管最后齐宣王有没有按照孟子的思路去做,齐国对稷下学宫和稷下先生的重视是无可争议的。据《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一书,齐宣王曾以为孟子在临淄城中建造一所住宅和万钟粮食的条件挽留孟子,足见齐国政府对稷下先生的优待。

司马迁记述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又说:“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由此观之,稷下先生不仅有“高门大屋”的良好居住环境,优厚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享受“上大夫”“列大夫”的政治待遇,可谓尊宠有加。而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规格很高的建筑基址,确实证明了稷下学宫当年的辉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