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旅游凝视中的人文色调:理解性解释与研究工序的繁杂精细

编者注

旅游凝视透露着浓浓的人文色彩,凡是与“人文”相关的东西都不容易研究。人文研究寻求“理解解释”,这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研究者必须解释人文现象。第二,这种解释不是研究者给出的,而是由研究者“解读”。研究者首先要把自己当成“秘书”:全面记录所研究的人事现象;其次,研究者要成为“间谍”:尽力打探、提取、理解人事现象的客观叙事信息;最后,研究者最终回归“研究者”的立场:分析、解读叙事信息。因此,一篇“好的”人文成果往往凝聚着更多的研究能量,研究成果也更加细腻深刻。今天推动的论文,以“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和精细化,体现了人文研究的厚重感。

本期编辑

徐晓波

1/// 关于作者

孔令懿(1992-),女,河北秦皇岛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文化。电子邮箱: 。

吴江(1972-),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为本文通讯作者。

魏玲玲(1995-),女,甘肃定西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曹方东(1984-),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周年兴(1976-),男,浙江江山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2/// 研究经历

1. 论文选题

本文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聊天中,人民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朋友问我是否听说过“旅游凝视”这个词。她说这是他们哲学教科书中某一章的内容,很有趣但很难理解,希望我学旅游的朋友能帮她解读一下。但我当时并没有听说过所谓的“旅游凝视”。我羞愧难当,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借了朋友提到的那本哲学教科书,研究了相关内容,发现“旅游凝视”这个概念,正如朋友所说,是一个带有哲学含义的旅游文化现象。我对它的研究兴趣就在那一刻萌生了。

在探究“旅游凝视”的深层内涵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约翰·厄里的著作《游客的凝视》。在他的诸多理论中,我了解到“旅游凝视”是游客旅行活动和行为的真实缩影,而照片恰恰是凝视对象的具体呈现。简单地说,旅游凝视可以通过分析旅游广告和游客拍摄的照片内容来理解。厄里直言不讳地说“摄影是物化的旅游凝视”,这正好契合了目前旅游学术界的“图像转向”和“视觉转向”,即基于旅游广告图片和游客摄影行为,从“视觉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各类游憩活动。至此,我已确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方向,即以“旅游凝视”为理论基础,以摄影行为与照片为分析对象,以旅游目的地形象元素为研究核心,探究照片在形象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适当挖掘旅游目的地中典型的旅游形象元素。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如何挖掘出图片所蕴含的内涵。整个研究急需一种方法作为思想的桥梁。又是一个机缘巧合,我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到了“隐喻提取技术(ZMET)”。作为一种新的用户研究方法,隐喻提取技术以图片隐喻为基础,通过图片讲故事的方式,挖掘出用户内心深处隐藏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这项技术的发明,正是源于发明人扎特曼先生在尼泊尔旅行时得到的灵感。所有的问题在此刻迎刃而解,最终建立了“旅游凝视-图片形象-隐喻提取-图像识别”的研究框架。

可以说整篇文章是一个完整思考过程的产物,最终的研究内容为:在旅游的凝视下考察旅游目的地典型形象元素的内在意义,从而映照游客眼中的旅游世界;以湖南湘西凤凰古镇为研究对象,选取隐喻提取技术(ZMET),结合图片叙述与深度访谈,通过对游览过程中拍摄的每张照片的意义解读,探寻受访者的真实想法,了解游客对凤凰古镇典型形象元素的感知,并绘制共识图,对呈现的认知结果进行质性研究。

2. 研究过程

本文遵循“收集-编码-分类-归纳-分析”的质性数据研究思路贯穿研究过程,也符合隐喻抽取技术的技术要求。完整的隐喻抽取技术包括10个步骤,分别是讲故事、缺失图像、分类整理、构念抽取、代表图像、对立图像、感觉图像、共识图谱、总结图像和短文。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受访者执行隐喻抽取技术所有步骤要求过高,访谈时间可能过长,难以实施。考虑到研究的可及性,整个ZMET研究流程并未完全受形式束缚,而是删除合并了一些环节,将研究流程简化为样本选取、讲故事(深度访谈)、构念抽取、分析构念内部关系、最终结构概念抽取、绘制共识图谱。

在样本的选择上,笔者选取了10位受访者,除了考虑这10位受访者的接受采访意愿和基本表达能力外,还记录了性别、年龄、职业、现居住地等其他特征维度,以确保他们的旅游涉入度较高。在正式访谈前,首先向受访者说明访谈目的和研究主题,并要求受访者经过深思熟虑后,收集和挑选出最能反映他们对凤凰古城感受和想法的照片。正式访谈在7至10天后进行,持续约90分钟。访谈过程中,要求受访者逐一描述自己带来的照片内容,并询问这些内容如何反映他们对这个话题的感受和想法。通过整理10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初步得到124个构念,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概念进行分类合并后,共得到90个构念。通过分析这些构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参照“聚合原则”(即提及构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提及构念之间关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4),整理归纳出34个共识构念,包括18个初始构念、9个连接构念、7个最终构念,从而得到凤凰古城形象要素共识图,并得出凤凰古城18个典型形象要素:沱江、乌篷船、吊脚楼、建筑、古城墙、塔楼、石洞、石墩、石桥、彩虹桥、酒吧、流浪歌手、店铺、夜晚、早晨、小巷、苗家、客栈。

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凤凰古城的典型形象元素有动态与静态之分,这些形象元素使得凤凰古城的整体形象生动端正;不同的形象元素体现着游客不同的认知,游客往往会跳出静态孤立的层面,“见景生情”“感慨万千”,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或几种深厚的情感。

图1 凤凰古城影像要素共识图

图2:游客眼中的凤凰古镇(摄影师:海南海口兔子)

三、研究意义与思考

很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边界一直在徘徊,虽然尽力揣摩和迎合游客的旅游喜好,但却表现出自我价值的迷失。旅游过程中的注视行为直接决定了游客的喜好,游客必须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感受到外部世界由众多符号所构成的具体形象,然后才逐渐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内涵,哪怕游客的目光在某个地方停留的时间稍长一些,也可以说是对该地方的极大贡献。这样,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注视行为可以重塑其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自我意识,也将某种地方感注入到当地的文化价值观中。

此外,旅游形象要素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依赖感官愉悦的情感宣泄,因此强化旅游凝视的情感体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升尤为重要。本文以凤凰古城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他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减少情感体验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使游客获得形神合一的融入感和深刻愉悦感,未来旅游目的地应注重游客的感知范围,努力为游客创造不同情境、过程、维度的社会互动,帮助他们协调与周边环境、他人、自身的关系,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印证和强化,在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空间中产生信任和共鸣,从而提升与游客的情感连接,最终实现目标市场文化品位和情感需求的再创造。

4. 投稿流程

整篇文章从投稿、修改到接受发表历时一年多,这也彰显了旅游学刊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文章的反复打磨过程中,两位外审专家给出了专业而精准的修改意见,尤其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两位专家都指出需要与已有的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充分的对比和思考,并花费大量精力去改进和提升,为文章后期的修改完善指明了方向。在此,向两位外审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另外,编辑刘璐在文章后期的审阅和校对中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此向刘老师表示感谢。

5. 思考

从选题、写作到文章最终被录用发表,吴江导师、周年行、曹方栋三位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鼓励,魏玲玲师姐在研究上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可以说,这篇文章是所有文章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我个人而言,经过七年的努力,作为一名硕士生,能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顶级旅游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对七年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最大的褒奖和肯定。漫长的发表过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好事多磨,“好运总是在最后到来”。这篇文章或许会成为一剂强心针,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前行,再创佳绩。

概括

“旅游凝视”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厄里提出,如今已成为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旅游凝视是旅游需求、动机和行为等综合作用的产物,而摄影则是旅游凝视的物化,是游客记录个人经历、留住个人记忆、重塑目的地场景的重要方式之一。照片作为隐喻能力极强的视觉符号,能够深深地引发游客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本文从摄影内容和照片的角度切入,以凤凰古城为研究对象,运用隐喻提取技术(ZMET)对多渠道、多拍摄主体获取的旅游照片进行定性分析,最终解读出凤凰古城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典型形象元素。研究表明,凤凰古城的典型形象元素分为动态和静态,动静结合使得凤凰古城的整体形象变得立体饱满;不同的形象元素蕴含着游客不同的认知,从而使游客对凤凰古城产生亲近的情感依恋,未来凤凰古城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凝视风格,打造富有质感的旅游形象元素,其他旅游目的地也应注重游客的感知范围,不断深化游客的旅游体验。

关键词:游客凝视;隐喻提取;凤凰古城;意象元素

的“”是由 Urry 创作的,它是一个凝视,并且凝视是一种新的形象,也是一个让他们享受和满足的价值。

是 的 ,这是 的 最 方式之一 ,对于 的场景 ,对于 的 ,对于 的 。在 中 ,有一个 ,可以 的深度和 。在 中 ,而对于 的镜头 ,大多数 的 将是 。这些 有一种 的力量 ,在 的头脑中 ,他们复制这样的 。

本文以ZMET为切入点,以城市为切入点,从和出发,构建了的形象模型。结果表明:和可以分解为城镇形象、城市形象和全要素生产率;与的形象紧密相关。

本文以城市作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对于其他人来说,它是为了明确他们的空间感,以及权力、他们的等级和需求以及形象和一些和。它是关于和类型,然后是凝视风格和凝视。

:凝视;;城镇;形象

后记

人文地理学对很多事情的解释都是“令人费解”的,充满了无法解开的辩证思维。地方性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地方性既是建构性的,又是结构的,是建构性和结构的混合与转化。对于个体而言,地方性的直接体现就是地方感。个体通过区分异质性来区分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这是这些地方给这个人所反映的独特形象。但如果一群人对一个地方有“相似”的形象,就意味着他们的地方感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框架”,这就是地方性作为一种特定的结构()。因此,地方性一般倾向于一种集体的、社会的形象,是巩固社区认同、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支撑。那些优秀的保护建筑和遗址,都是凝聚集体认同、激发“共同感受”的地方。问题是如何提炼地方性,而这背后又有“谁的地方性”?不难理解,那些作为国家遗产、集体记忆的“场所”,应该体现“公共形象”。最难的就是“公共”,就是政治、权力。顺便说一句,权力的基础是文化,文化是最普遍、最隐晦、最强大的(非正式)权力(推荐文献:[美]杜占奇名著《权力的文化网络》)。所以,“公共”不是“高”,而是“低”,评判和维护凤凰古镇等国家遗产的地方特色,“不爱专家,却爱百家”——正如本文所持的立场,是公共知识研究、公益研究。这篇文章在理论、结构、方法上都可圈可点,我认为更可贵的是,这篇文章体现了学术研究“能走出去、能弯下腰、能建言献策”的社会意识和正义责任。我无地可居,却心系天下,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学者绽放的芬芳。

本期编辑:徐晓波(扬州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号:

引用本文

孔令懿,吴江,魏玲玲,曹方东,周年兴.“旅游凝视”视角下凤凰古城旅游典型形象元素识别与分析——基于隐喻提取技术(ZMET)的分析方法[J].旅游学刊,2018,33(1):42-52.[孔令懿,吴江,魏玲玲,曹方东,周年兴.“旅游凝视”视角下的古城形象——基于隐喻提取技术(ZMET)的分析方法[J].旅游学刊,2018,33(1):42-52.]

封面和插图由作者提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