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年轻人热衷寺庙游,订单量暴增,相关话题频上热搜

图片来源:永福寺官方微博

继飞盘、篝火茶和露营之后,寺庙旅游开始受到年轻人群的欢迎。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寺庙门票订单同比增长310%。 2月以来订票的人群中,90后、2000后占比近50%。以2月份周中周末数据为例,寺庙相关景区门票日均订单量较平日增长150%。

微博上,“年轻人热衷寺庙游”的话题频频成为热搜话题,该话题的曝光量已破亿。小红书和抖音平台上也充斥着大量与寺庙旅游相关的内容。其中,小红书内与“寺庙旅行”相关的笔记数量达到数十万条,相关热门内容的点赞和收藏数量超过万条。寺庙旅游很受欢迎。可见。

来源:小红书

曾几何时,在公众心目中,佛寺主要是中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而现在,它已成为年轻人聚集的热门景点。有寺庙工作人员表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寺庙的游客数量激增,寺庙里人头攒动。早上,寺庙大门还未打开,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龙的游客。受欢迎的不仅仅是寺庙。寺庙内的宗教用品流通区域也时常人满为患。过去很少有人关注的寺庙手链和寺庙周边产品,现在已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产品,甚至催生了大量的工艺品。代购和黄牛。

寺庙的走红也激发了他们的商业想象力。寺庙咖啡、寺庙下午茶等寺庙餐饮新业态不断涌现,如永福寺的“慈杯咖啡”、法喜寺的“木欢咖啡”、隆兴寺等。寺庙里的“见佛”最为出名,很受年轻人的欢迎,纷纷来这里品尝、打卡。

不过,针对年轻人掀起的“寺庙游热潮”,网络上也存在不少争论和质疑。为什么年轻人取代老年人成为佛教圣地的主要香火者? “寺庙热”会带来过度商业化还是混乱?

宇宙终结是玄学,寺庙“包治百病”

在上班和进步之间,选择烧香。在求己与求人之间,选择求佛。为什么年轻人要砍头冲进寺庙?为什么寺庙旅游如此受年轻人欢迎?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寺庙游是一种新的旅行体验,也是年轻人排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长期受阻的出行亟待释放。另外,春季气候宜人,适宜旅游。作为旅游主力军的年轻人自然不会错过。与一成不变的打卡热门景点、逛美食店、逛商场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体验式旅行,厌倦了去热门、热门的网红景点。小众景点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寺院气氛清幽静谧,古佛青灯笼,红砖黄墙。安静淡泊,充满禅意。符合年轻人的体验式旅游心理,成为偏爱小众景点的人们的好去处。

尤其是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青少年面临着生活、事业、学习的压力,很多青少年容易产生情绪焦虑。因此,为了调节身心、缓解压力,很多年轻人选择在闲暇时间逃离996,远离KPI,寻找一片精神净土来休憩焦躁的身心。环境清幽的寺庙,成了他们暂时逃离尘世的“天堂”。 。

有的年轻人甚至选择暂时住在寺庙里,或者到寺庙里打工、做志愿者,在寺庙的晨钟暮鼓的节奏中净化自己世俗浮躁的身心灵。

其次,他痴迷于玄学,寻求精神寄托。

秉承“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理念。年轻人对玄学的痴迷由来已久。它最早是从星座的研究开始的,近两年甚至扩展到了月亮星座的研究。更夸张的是,很多年轻人都开始研究风水和八字。

近年来玄学头像也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从自古流行、总是陷入困境的“杨超越锦鲤”,到招财进宝的金豹头像,再到最近火爆的刘亦菲。俘获了不少女孩子的心。花头曾经宣扬个性,爱标新立异的年轻人也曾在玄学面前低头。冒着“撞头”的风险,他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好运的机会。

如果网络玄学风潮如此,那么受到宗教神秘加持的寺庙走红也就不足为奇了。寺庙是最直接的线下祈福许愿场所,年轻人可以在这里求事业、求财富、求健康、求神缘。

古人云:“心诚则灵”。尽人事,顺天命。烧香祈福的那一刻,年轻人的期待和希望有了新的精神寄托。看起来他们正在努力完成一些事情。除了“做人事”发挥自己的力量之外,还要完成“天命”上的一种仪式感。

年轻人痴迷玄学的另一个证据是去寺庙抢手镯的排队。不少寺庙推出的手链不仅款式多样、美观大方,而且具有祈福、保护、发财的寓意,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例如,雍和宫的香灰釉手镯尤其受欢迎。一度需求不够,甚至还要代购。

灵隐寺的十八子手镯也被抢购一空。据某寺庙宗教物资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不少年轻人周末甚至放弃睡懒觉,不得不提前几个小时起床排队购买手镯。以故宫为例,笔者发现故宫网上商城出售的手链价格并不便宜,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依然挡不住年轻人对手链的热情。

三是新的“社交货币”顺势而至。

年轻人是一个社交和分享需求强烈的群体。此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深受“种草”文化的影响。种粮、旅游、跟风拍照打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笔者发现,一本以种草群落闻名的书里,有数十万条关于寺庙游览的笔记,涉及寺庙摄影技巧、寺庙旅游服装、寺庙礼拜事项等

与一般有宗教信仰、去寺庙朝拜的普通人不同,不少年轻人在社区平台上开启了寺庙游,顺应潮流,组团去寺庙打卡,解锁新的拍照点。试想,在寺庙的庄严气氛中,红砖黄瓦,炊烟袅袅,哪个文艺青年不会驻足拍几张照片。

另外,新中式审美正在兴起,古色古香的寺庙是新中式审美的象征。所以,年轻人突破寺庙门槛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近年来,寺庙的商业化也用出了很多新花样。比如永福寺、法喜寺等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咖啡相结合,推出特色咖啡饮品,吸引了不少网红和年轻人拍照。报到。

“卷起”的寺庙,过度商业化成隐忧

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赢得了世界。在年轻人强大消费力的支撑下,不少寺庙也开始了更多迎合年轻人的业务探索,与拥抱寺庙旅游的年轻人进行“双向抢购”。

例如,永福宫推出的Mercy 就给不同的产品起了禅意的名字。美式叫“地芳”,拿铁叫“净雪”,呼熙寺和德寿宫的木欢咖啡。皇宫咖啡也开始流行起来。除了咖啡,永福寺还有福泉汤面,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在比较小众的桃光寺里,还有桃光茶寺。每到中秋节,他们都会推出素食月饼、好崎花生等小吃。前来预订、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来源:大众点评

除了寺庙咖啡和寺庙餐饮,手链、香包、护身符、帆布包等寺庙周边流行的文创产品也是一遇难求。手链的流行自不用说,寺庙定制的帆布包巧妙地将中国艺术与当下的热词、梗结合起来。比如法喜寺的帆布包上写着“我应该尽可能喜欢你”、“表达紧迫感,你注定孤独”。灵顺寺的帆布包上写着:是“近者致富”,并结合国风、山水元素,吸引年轻人争相购买。

除了餐饮及周边之外,寺庙的业务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南京鸡鸣寺在这方面更是玩出了新花样。除供奉菩萨的正殿外,还设有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和图书馆。亭。一个真正的多功能综合景点。甚至有网友调侃: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推出,未必是为了分担菩萨的工作量。

此外,南京大报恩寺迎合年轻人潮流,将科技、艺术和佛教文化完美融合,打造全国最赛博朋克的寺庙。庄严雄伟的建筑雕像搭配大气的场景灯光。路过的网友直接表示:大报恩寺简直就是一个东方美学艺术空间。

图片来源:大报恩寺官方微博

然而,人气对于寺庙商业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寺庙不断打破界限的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寺庙过度商业化,从而导致管理混乱。寺庙商业化和混乱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位于河北省黟县的奶奶寺。奈奈寺当年红极一时。

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徐腾曾在《他奶奶的庙》一文中修复了这座奇怪的庙。不仅设计粗俗、环境杂乱,甚至供奉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各种神灵。难怪有网友调侃:连孔子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佛陀、耶稣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更气人的是,奈奈寺的每一尊佛龛、佛像都是承包收费的。甚至有当地承包商为了赚钱和迎合崇拜者的心理,制造出多个手握方向盘的“车神”。它让人又笑又哭。奶奶寺的商业混乱并非孤例。类似的借宗教名义敛财的事件在全国多地也发生过。

奶奶寺事件发生后,国家也开始针对宗教寺庙的商业化、乱象采取行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宣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解决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严禁商业资本涉足佛教、道教,任何组织不得涉足佛教、道教。允许个人或个人投资、承包经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投资建设或者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对不符合宗教仪式或者造型不良的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应当予以拆除。

最后,笔者想说,佛教宗教圣地本来就是清净修行的地方,不应该在资本的影响下变得乌烟瘴气。寺庙作为宗教圣地,具有教育和引导社会的重要作用。要净化宗教场所的气氛。当然,寺庙的生存和运营需要成本,商业化也无可厚非。然而,如何平衡寺庙的宗教作用与商业化,迎合更多年轻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是千年古寺多年来必须探索的新课题。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