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新华社记者宋瑞:沉浸游成为中国文旅业热词,受消费者青睐

新华社天津6月2日电“沉浸式旅游”助推中国文化旅游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宋锐

成为“现场人”,在配备VR、3D等技术的博物馆、剧院进行沉浸式游览,在主题公园、个性化餐厅体验互动消费的魅力……夏天来了,“沉浸式旅游”已然来临成为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一个热词,这种新的体验方式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驱车前往位于天津京杭大运河西青段的杨柳青古镇,一排仿古建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走进西青区旅游集散中心,领取一张标有古镇各个景点的“通关证件”。然后您就可以开启“打卡”模式,享受时尚与民俗并存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5月2日,游客参观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民俗文化中心。新华社

史家大院,独具特色的四合一清代私宅,古色古香的戏楼、长廊、花厅别具风味;踩着青砖,穿梭于大街小巷,“玉成浩”年画工作坊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杨柳青的绘画制作技艺;运河岸边,一排排历史影像展现着古镇的“前世今生”……游客可以在徒步游览中领略古镇的魅力。

杨柳青古镇以杨柳青画闻名。杨柳青年画,又称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曾经繁荣的水运给金门这个小镇带来了丰富的年画题材,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鼎盛时期“家家都会画,户户善画”,年画作坊星罗棋布。至今,仍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寻找年画。

参观结束时,一群在津读书的大学生向记者展示了盖有红色印章的“通关单据”。 “‘打卡’可以带来成就感,获得不一样的旅行体验。古镇景区把传统民俗文化和时尚体验方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非常喜欢。”

“打卡”只是“沉浸旅行”的一种方式。目前,国内不少旅游景区正在充分挖掘自身建筑、产业、文化等资源,为消费者打造多方位、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重庆璧山区秀湖公园九门仙霞小镇推出古风沉浸式剧本体验项目。游客换好衣服,选好剧本,进入景区,以“演员”的身份游览景区,完成任务;陕西华清宫景区举办花神海选、《我的唐朝日子》、《我赶集唐宫》等活动,营造沉浸式唐宫节日氛围……

“在沉浸式体验中,游客有更深的旅行记忆、更好的体验,更愿意为新颖的车型买单。这日益成为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热点和相关文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宏说。

除了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艺术院团、娱乐消费场所正在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让游客深度参与互动体验。

向日葵花海“随风摇曳”,星月夜“随风云变幻”。走进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画作动态地展示在巨大的沉浸区内,观众仿佛“站在画里看画”。 “长时间在沉浸区观看会产生轻微的头晕感,观众可以体验和想象梵高后期创作的状态,身临其境地感受他的艺术作品的魅力。”博物馆翻译黄丽杰说。

5月16日,观众在天津数字美术馆参观了“梵高的世界”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展。新华社记者 孙凡跃 摄

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馆长金鹏认为,经典艺术作品的沉浸式呈现可以让数字艺术更贴近普通观众,给大众带来新的体验。

天津市民刘女士近日带着9岁的女儿踏上了一段“奇妙之旅”。 “孩子们可以在博物馆的数字互动绘画室里自由创作,可以现场转化为数字作品,激发了孩子们对艺术创作的好奇心。”刘女士说。

为满足人民群众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新需求,今年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文旅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 《5G 智慧旅游》和《关于推动高质量在线旅游市场发展的意见》旨在发展在线数字体验产品,推动5G VR/AR沉浸式旅游等应用场景规模化发展。今年3月,中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选拔和培育试点工作也启动。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及2023年发展预测》,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为45.5亿人次,同比增长增长约80%,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

“今年以来,我国文化旅游呈现明显复苏势头,这与文化旅游体验场景日益多元化、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密不可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沉浸式旅游满足了游客探索新鲜事物的需求,体现了中国城乡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戴斌、徐红等专家认为,科技进步为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场景创造了条件,但要深挖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内容为主要特征,让游客得到精神上、思想上的感受和启迪,是沉浸式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