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回顾 2009 年瞻仰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难忘经历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70周年。在全国隆重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的日子里,记者们不禁回忆起前往辽宁边境城市丹东参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难忘经历。朝鲜。

车队前往丹东(冯干勇 摄)

那是2009年1月31日大年初六早上,记者自驾车阳光辽东过年之旅的第二站是辽宁边陲小镇丹东。车队驶出大连市区,经大连滨海路行驶后进入大连高速公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车队从丹东的前一站东港出发,沿着鸭绿江大道向丹东驶去。

鸭绿江风光(摄影:冯干勇)

丹东,旧称“安东”,源于唐代设置的安东总督府。历来是辽东边陲重镇和军事要地。 1907年,清政府开辟安东为通商口岸。开港后,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城市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辽东、吉林的物资集散地和出海口。

鸭绿江大道(摄影:冯干勇)

1945年,安东市成为辽东省省会。 20世纪50年代初,它因朝鲜战争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城市。 1965年更名为“丹东”,意为“东方红色城市”。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最北的沿海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珍贵的历史文化。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城市。

车队驶入丹东(冯干勇 摄)

上世纪1950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马福耀作词、周伟志作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鸭绿江”激励着无数祖国英雄儿女保家卫国。为了保卫国家,与兄弟的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同仇敌忾。该歌曲的词曲作者马福耀当时年仅23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炮兵师五连政治指导员。作曲者周伟志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创作这首歌曲时年仅34岁。

鸭绿江边拍照(摄影:张宝文)

平静的鸭绿江也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作为中朝友好界河,硝烟已散的鸭绿江沿岸,有无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辽阔美丽的水峰湖、雄伟江畔的虎山长城、弹痕累累的鸭绿江大桥,以及我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线。

中朝边境(冯干勇 摄)

东港是自驾车队进入丹东的起点,是鸭绿江流入黄海的入海口。从这里沿鸭绿江有一条自西向东全长63公里的城市道路,原名滨江路。由于这条名为滨江东、滨江中、滨西西的高速公路沿中朝边境鸭绿江修建,所以现在人们通常称其为鸭绿江大道。

虎山长城门楼(摄影:冯干勇)

鸭绿江大道于2006年8月建成通车,东起中国万里长城东端虎山长城,止于我国万里北端大东港鸭绿江口海域,西边。沿线景点众多,东有虎山长城,中有鸭绿江大桥、滨江公园、月亮岛,西有浪头港、大东港、鸭绿江口湿地等。因为路依河而行,河伴随着路,异国风光一览无遗。成为继中朝友谊大桥之后丹东市又一标志性建设项目,也是典型的江海景观道路。

纪念馆前合影(摄影:冯干勇)

车队于中午抵达丹东。午餐后,骑手们首先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建于1958年,郭沫若题写馆名。位于锦江山西麓,由纪念塔、展览馆、全景画馆三座主体建筑组成。

雄伟的纪念塔(摄影:冯干勇)

纪念塔雄伟、庄严,总高53米,象征着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三层展厅设有10个展厅,陈列了500多幅珍贵照片和1000多件文物,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宏伟场面。

记者在纪念馆前拍照(曹群摄)

全景廊高24米,直径44米。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绘画、造型、灯光、音响融为一体,生动地反映了扭转朝鲜战争的“清川围剿战争”的历史场景和画面。高18米,周长132米。站在电动转椅看台上,您可以在欣赏艺术的同时领略战争的壮丽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全景一角(摄影:冯干勇)

整个全景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令人震撼。它通过艺术形式将那场战争的悲惨历史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视觉冲击力极其强烈。许多场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巨型圆形雕像(冯干勇摄影)

展厅布局为锯齿形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高度19.4米。其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亭子,外墙采用灰白色花岗岩贴面。展厅的中心是序厅。序厅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中央是毛泽东、彭德怀的巨型圆形雕像。两侧为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的方阵。中国人民志愿军勋章。

参观纪念馆(摄影:冯干勇)

抗美援朝纪念馆以抗美援朝战争史为背景。馆藏文物分为抗美援朝文物和历史文物两大系列。现有抗美援朝文物12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如原副司令员洪学智同志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等。志愿军、平壤以北道路勘察资料、朝鲜交通勘察地图;志愿军参谋长解放同志在谈判期间使用的相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同志一级国旗奖章、一级自由独立奖章;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同志的一级国旗奖章、第九兵团司令员宋世轮同志的卡宾枪;魏巍同志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等。

装备户外展示(摄影:冯干勇)

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让骑行者深受感动。很多年轻朋友虽然知道这段历史,但并不完全了解整个战争。但通过身着志愿军军装的解说员热情的讲解和博物馆内详细的文物史料,他们终于对这场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深刻的理解和理解,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一些骑行爱好者还在纪念馆购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徽章,永久收藏和纪念。

虎山风景导览牌(摄影:冯干勇)

车队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瞻仰后,驱车前往虎山长城风景区。虎山长城是我国明代长城东端的起点。距丹东市20公里,南临中朝界河鸭绿江,与朝鲜鱼池岛、宜州古城隔江相望。

虎山雕像(摄影:冯干勇)

据考古专家考证,虎山长城始建于距今约500年的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 20世纪90年代初,罗哲文等大批长城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其为长城东端的起点。这一发现将我国长城的长度延长了1000多公里,让教科书上的传统解释被改写,而且是在海上。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公认为明长城的东方起点。长城起于虎山长城,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宁夏,最后到达甘肃嘉峪关。

虎山长城脚下(摄影:冯干勇)

资料记载:虎山原名玛尔山。因两座山峰并列,形似两只直立的虎耳,故名虎儿山。清代,演变为今天的虎山。虎山突出鸭绿江,地势平坦。独自站立,视野开阔,对岸朝鲜的田野和房屋一览无余。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峰顶是长城第一座火楼。站在风火台上放眼望去,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以及连接丹东和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都清晰可见。罗哲文先生有诗云:“清江水清鸭绿,虎山巍峨,万里长城从此起,华夏强千里”。

虎山长城(摄影:冯干勇)

进入虎山风景区,一侧面向南的虎山长城箭楼。塔上“虎山长城”四个大字是罗哲文先生题写的。塔的下侧是长城的入口。从这里可以拾级而上,沿着长城步道由北向南走完整个已修好的虎山长城段。

中朝边境(摄影:冯干勇)

一条朝东南的小路通向中朝边境。骑行者首先沿着小路前往鸭绿江边的“一步跨”景区。所谓“一步过境”,顾名思义,就是中朝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沟渠。这是鸭绿江的一条支流。旱季时,从中国穿越到朝鲜只需一步。如今,它已成为游客来丹东必去的景点。面积虽小,但很有趣味,凸显了边城丹东中朝边境游的特色。在“一步”碑旁边,有两块“近”石碑,意思是这里离朝鲜很近。

一步合影(摄影:冯干勇)

作为鸭绿江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虎山风景区现已建成1200多米的长城主体,并新建了栈道、索桥、和人工瀑布。虎山附近有汉代城西安平县遗址,以及中日俄古战场遗址。

夕阳西下(摄影:冯干勇)

目前,丹东至虎山的水上游览线路已开通。这里将建设民俗村、边贸市场、长城博物馆、美食街等。虎山长城二期修复工程已竣工。重建了虎山长城标志性渡口建筑和600米长城主体、两座敌楼、一座独立烽火台和明长城东端第一起点。棒山台的所有设计均由长城学会的专家进行。景区内还有高句丽古城遗址,对岸有朝鲜同君阁、雪里寺。

虎山长城敌楼(摄影:冯干勇)

记者跟随骑行者从一步穿越景区来到箭楼脚下的长城入口,攀登长城。他们来到了九号空心碉楼,沿着楼内的石阶登上了顶层。从这里眺望四面八方,心旷神怡,虎山风光尽收眼底。西南是蜿蜒曲折的长城,东南是指日可待的中朝界河,西北是夕阳映照下的山峦、村庄和田野。

雾中断桥(摄影:冯干勇)

丹东第二天的行程是乘坐游船游览鸭绿江和鸭绿江断桥。 7月1日、2月1日上午,骑行者驾车前往河边。登上“江中画”游船,开始游览鸭绿江。

鸭绿江边拍照(摄影:张宝文)

鸭绿江因其水色而得名。碧绿的河水就像公鸭脖子上的翠绿。先民称其为鸭绿江,并沿用至今。鸭绿江古称马子水。鸭绿江古称巴水,汉代称资水,唐代初称鸭绿江。因其水色呈绿色,形似鸭头而得名。

河里游泳前合影(摄影:冯干勇)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吉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流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流经丹东市,全长约300公里。这段河面宽阔,两岸风景秀丽。

眺望朝鲜新义州(摄影:冯干勇)

游船离开码头后,首先向东行驶,从鸭绿江上的两座桥下经过。这时,人们可以抬头,近距离地观赏两桥的美景。随后,游轮掉头向西行驶。从游轮上眺望江对岸,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新义州市(相当于道省会)清晰可见。整个游河时间大约需要40分钟。

断桥日历雕塑(摄影:冯干勇)

游河结束后,骑行者们参观了鸭绿江断桥。鸭绿江造桥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辽代。 20世纪初,鸭绿江上修建了铁桥,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有两座铁桥。第一座,现称“鸭绿江断桥”,建于1909年,是一座开闭桥。朝鲜战争时被美军飞机炸毁,但桥墩尚存,现辟为断桥旅游区。

鸭绿江断桥遗址(摄影:冯干勇)

第二桥建于1940年,是一座铁路和公路桥梁,全长940米,由中朝两国共同管理。是中朝之间的重要交通动脉和旅游胜地。

志愿者雕像群(摄影:冯干勇)

当骑行者进入鸭绿江断桥景区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矗立在桥头的碉堡。它是日本于1928年修建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见证者。过了炮楼,爬上断桥,北边有一组志愿军雕像,中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元帅。

“断桥”桥头堡(摄影:冯干勇)

南桥头正上方有“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是迟浩田将军题写的。从这里沿着桥往上走,就到了断桥。桥两侧钢架上,挂有《断桥史》和《战争与桥梁》两套完整图文展板。

断桥上的弹孔(冯干勇 摄)

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断桥的历史,还可以俯瞰中朝两岸的美丽风光。尤其是通过断桥上美军枪留下的无数弹痕和断桥石墙的历史遗迹,不禁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战争岁月,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气。 。

断桥上的机枪(冯干勇 摄)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面撤出朝鲜,从鸭绿江大桥凯旋回国。在桥头的“凯旋门”前,安东人民热烈欢迎光荣的志愿者。

一人拍摄断桥(摄影:曹群)

战争胜利后,朝鲜拆除了第一桥的6孔残骸,而属于我国的4孔桥却带着无数伤痕傲然矗立在鸭绿江上,供人们瞻仰、追忆往事,默默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

鸭绿江纪念石(冯干勇摄影)

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让记者从多个角度了解和回顾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让这次行程来到了边境丹东过年期间在辽东小镇,非常有意义。骑行队员们还接受了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不虚此行。 (冯干勇摄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