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夕小兰”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云南省长宁县天元镇新城社区欣赏拍摄的照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二三!新城村的玉米甜吗?”随着相机快门的按下,孩子们举起田里收割的玉米的笑脸凝固了。今年暑假,云南省长宁县新城村变得异常热闹。由西南大学4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席晓兰”实践服务团在这里搭建了临时“照相馆”,免费为当地居民拍摄肖像照、全家福。
长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澜沧江穿境而过,群山环抱。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进入专业摄影工作室。听说这些年轻人从1300多公里外的重庆带来了单反相机、补光灯、KT背景板。所有人都好奇的围了过来,四处张望。孩子们更加兴奋,在镜头前跳来跳去。各种鬼脸。
同样,贵州省赫章县的这个夏天也有些不寻常。暨南大学“影像”青年志愿服务队大学生以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背景,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拍照。今年是他们在全国农村公益摄影的第11个年头。
近年来,已有多支大学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村民拍照。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贾县实践组曾在泥河沟村开设“黄河照相馆”,记录百余位劳动人民朴实的笑容和乡村故事;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在云南省大理市海东镇设立“慈善照相馆”...
农民的笑容、田野里的丰收、村庄的新面貌……这些瞬间被大学生的镜头捕捉到,成为年轻人眼中的乡村振兴。暨南大学“形象”志愿服务队现任队长陈毅觉得,这是一堂在田间地头举办的“农村思想政治课”。 “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加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青春力量的决心。”
今年7月,“Hello Kitty”奶奶在贵州省赫章县汉阳街道金田社区拍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并仔细端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展现新时代乡村风采”
“你喜欢家乡什么?” “席小兰”志愿者每次拍照时都会问孩子们这个问题。
“我喜欢那条可以抓螃蟹的小溪。”
“我喜欢学校里的小胡老师。”
“我喜欢家乡的土壤,没什么特别的,但每年都能长出新的玉米、麦穗。”
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本科生付宇晓是团队摄影师之一。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出发前,一位经验丰富的同学对她信誓旦旦地说:“当你去了那里,你一定会爱上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离开时你会非常留恋。”付玉晓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心想:社会实践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吗?
到达新城村当天,40多名“喜小兰”志愿者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搭建照相馆。为了给村民留下独一无二的“生活照”,年轻人还特意提醒大家带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一起拍照。于是,有的人带来了自家种的玉米、辣椒、花生,有的人带来了手工制作的风筝、草帽,还有的人带来了小猫。
在这里,付玉晓遇到了一个孩子,他手里拿着一张简单的图画,想要和用彩色画笔画出来的村庄合影。当摄影师询问时,孩子的回答是——“我最喜欢村里盖的新房子。”
随着深入村子,付玉晓看到了孩子们描述的新房、小溪、泥土:“村子依山傍水,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错落有致的房子之间穿过,还有大片的田野。在远处。” 。随后,付玉晓从村民那里了解到,这几年,国家推动搬迁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对土木结构的老院落进行了加固改造,新建了许多院落。房屋还配备了电视、洗衣机和冰箱。
“我们希望志愿者用照片记录村民纯真的笑容,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谈及打造“公益照相馆”的初衷,“惜小蓝”实践服务团指导员张飞毅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照相馆”可以让社会实践的意义具体化。大学生有机会深入农村,了解当前农村发展现状,感受农民生活的变化。
今年是《席小兰》深入乡村拍摄的第三年。每年夏天,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李玉蓉都会加入这个团队。到目前为止,她的相机已经记录了数千个乡村瞬间。在众多照片中,李玉蓉最喜欢的是一张快照。照片中,一位戴着草帽、背着锄头的叔叔正赶往地里除草。她说:“锄头、草帽和田野代表了农民伯伯对丰收的期盼,他带着希望走在通往田野的路上。”
陈毅印象最深的照片也与“路”有关。 22岁的陈毅已经连续三年在乡村拍摄。她在广东省梅州市上游村庄走访时,无意中了解到一位名叫谷天红的老人,但他并不在家。家人告诉志愿者,自从家后山上新修了路后,老人每天都会在水泥路上行走、踩踏。后来,陈毅在这条水泥路上看到了一位头发花白、弯腰驼背的老人,就用相机记录下了老人和这条水泥路的照片。
陈毅觉得这张照片捕捉到了“幸福”。 “我们切实感受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缩短了城乡距离,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今年7月,贵州省赫章县汉阳街道金田社区的村民在“影像”青年志愿服务队设立的驻点前排队登记、拍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寻找“一张小小的照片承载着沉重的记忆”
“对于村民来说,一张免费的照片有多大意义?”
在出发拍摄之前,“影像”志愿服务队成员洪伊琳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她心想:“也许只要打开手机,你就能轻松拍出街道、天空、花草,这些瞬间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照片覆盖。”
今年夏天,“影像”志愿服务队将镜头聚焦在赫章县金银田社区。这里是全国70万多人的大规模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95%的居民是脱贫户。 12名志愿者经历了高铁、公交车、步行,终于来到了这个群山环抱的社区。
听说小区里来了一群会拍照的大学生,各户老人早早就在影楼前排起了长队。志愿者们也迅速分工,投入到各自的岗位上:负责登记信息的学生有序地记录信息,听取每位老人的拍照需求,为老人发放车牌;负责引导的学生,虽然不太懂当地方言,但还是尽力带领老人走向拍摄位置;摄影师重点调整光线和角度……
“形象”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由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高玉芬担任指导员。 11年来,她陪伴大学生志愿者走过广东潮州、湖南溆浦、四川达州、江西丰城、陕西宁强、云南腾冲等地。截至今年7月,他们已为全国7068名老人冲洗了8119张照片,赠送了7303张相框。
高玉芬告诉记者,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很少有机会去照相馆拍正式照片,甚至有的老人只能用身份证上的照片做遗照。
“我们希望这些老人能够成为一时的‘主角’,用一张张小照片体现乡村振兴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变化,也增强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日常摄影不同,志愿者在拍照时,老人需要全面掌控每一个细节——拍照姿势、拍照角度、照片构图、照片修图,直到最后的照片冲印。为了让学生们理解“生活”,高玉芬还会引导他们在拍照前思考:老人希望这张照片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老人会把这张照片留给谁呢?
第一次面对这么多陌生的老人,“影像”志愿服务队成员杜静怡一开始还有些困惑,但很快她就发现了这些老人的可爱之处。有一次,她看到路边有一位老人手捧格桑花,微笑着正要拍照。没想到,老人竟然把花给了她。还有一位老人拍完照片后紧紧握住她的手,坚持要带志愿者去他家吃饭。他还紧紧拥抱年轻人,不断说“谢谢”。还有老人回家换上少数民族服饰拍照,在队列之间不断调整衣领。
“这些老人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张好看的照片。因此,当大家看到照片中老人温暖的笑容时,总能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感觉。”坚韧向上的活力。”很多志愿者都表达了与高玉芬相似的感受,这也是他们11年来坚持拍摄农村老人的原因。
今年是林伟彦首次担任“影像”志愿服务队带头老师。她记得在赫章县,一位名叫廖学顺的百岁老人,背着粉色、紫色的珍珠项链,背着卡通图案的双肩包,看上去特别精神。志愿者们亲切地称她为“Hello Kitty奶奶”。拍摄过程中,志愿者们夸奖她说:“奶奶,你穿衣服真漂亮!”听到肯定,老人笑着点头说道:“我特地穿成这样来拍照,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好看。”
“这些照片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美丽。这里不仅有新修的路、新房子,还有老人脸上的笑容。”林伟言说,这张小照片其实蕴含着沉重的意义。记忆,“不仅让老人感受到尊重和关怀,也让年轻人学会倾听、理解和传承,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今年7月,贵州省赫章县汉阳街道银田社区的罗启贤高兴地展示了“影像”志愿者为她拍摄的照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记录者”到“参与者”
洪伊琳在香港长大。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前,赫章县是她从未听说过的地方。直到她踏上这片土地,亲眼目睹了这个小县城的景象——崭新的建筑、热闹的广场、数千家“乡村超市”和露天电影,以及彝族、苗族、白族居民的生活和生活。在这里安心工作,心满意足。洪伊林感慨道:“我看到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融合。我们越了解祖国,就越爱她。”
洪伊林想到了一个新主意。她觉得中国美丽的乡村还缺乏向外界展示的窗口。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传统村落,那些承载着丰富历史底蕴的老街巷,都在等待着年轻人重述他们的故事。 “或许‘公益影楼’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将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当地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带来新机遇。 ”洪伊琳说道。
同样,“惜小兰”志愿服务队员在实践中也发现,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暑期教育成为难题,美育师资普遍缺乏。为此,我们在长宁县设立了西南大学假期助学工作站,为新城村及周边村庄的100多名学生提供助学服务。付玉晓担任了孩子们的国语老师,李玉蓉则担当了美术课。其他志愿者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设了“创意美育班”、“传统礼仪班”、“物理化学实验班”等特色课程,带领孩子们发现家乡之美,了解传统文化,从课堂上探索科学的奥秘。
去年,“西小榄”帮扶乡村振兴实践团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张飞翊一直记得,“席小兰”的志愿者之一是一位来自大山里的孩子。报名时,他毅然表示要跟随“席晓岚”再次踏上大山。教书的那些日子,他带着孩子们去山谷里抓蚂蚱,晚上看星空。他也会在课堂上分享山外的世界。
在张飞仪看来,无论是拍照还是教学,这些活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一张照片、一节课。 “这些大学生所做的,更像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激发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农村。从外地回到大学校园后,几乎每个大学生都经历了一些变化。比如,陈一辉就特别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还加入了另一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为孤儿院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英语教学服务。李玉蓉将专门学习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美育辅助教学做好准备。
今年3月,“形象”志愿者团队入选“广东省学雷锋示范点”。几年前,“影像”志愿者团队七年来首次回到广东潮州,看望他们拍摄过的老人。有的老人去世了,志愿者拍的照片成了遗照;有的仍然活跃在生活中,但两鬓已白发。志愿者们举起相机,再次捕捉到了老人的笑容。
回忆起这些年在农村开“照相馆”的经历,高玉芬依然感慨万千。她见证了大学生从农村“记录者”到“参与者”的转变。高玉芬说:“这些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善良和真诚,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让他们对家国有更强烈的感知和体验。”
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徐子伟记者徐戈来源: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