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到2025年,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各族优秀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发展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产业发展活力显着增强……”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着力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在陕西,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文化和旅游部门关注和培育的重点,其产业化道路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化州皮影雕刻技艺、镇巴宣纸传统造纸技艺、三面柳编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泛带动了当地农民在民间开展工艺品加工生产。结合实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
“雕刻光影”让本土文化焕发光彩
来到渭南市化州区的游客,常常被这里弥漫的皮影文化所吸引。作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和故乡,化州区依托本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发展本土手工艺,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标志性文化产业价值体系,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
“滑县皮影历史悠久,艺人众多,形成了大量的文化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点。每年都有很多外地客商来这里订购皮影。当地有很多博物馆、展览馆都在介绍皮影的制作。”皮影,可以满足游客对皮影艺术的喜爱和向往。”滑县皮影传承人薛红泉表示,每年大量游客到滑州区旅游,不仅增加了当地皮影的销量,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不仅可以参观皮影雕刻工坊、参与互动体验,还可以观看皮影表演,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
在化州区,皮影雕刻技艺的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当地大量农村群众投资工艺品生产。皮影产品市场不断扩大,远销国内外,化州区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皮影艺术集散地。它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基础,但更多得益于新时代的不断开拓进取,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员融合,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早在2020年,“化州皮影”就已在法国注册国际商标,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
王天文,73岁,滑县皮影国家级传承人。他是化州人,见证了皮影戏的发展和成长。从小接触皮影,让他走上了皮影雕刻的道路,并为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民间艺术倾注了半生的心血。 。他告诉记者,以前皮影是皮影表演的雕刻道具,但现在皮影受众面广泛,喜欢皮影的人也很多。这为手工艺品带来了新的爆发性增长点,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楚墨留痕”谱写手工艺新篇章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的大巴山腹地。由于其独特的人文和生态环境,成为具有千年造纸传统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有造纸作坊100多家,年产原边纸1万多捆。当地生产的镇巴宣纸远近驰名。
当地宣纸厂利用陕南丰富的绿檀资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产品荣获国际奖项及国家、省级奖项50余项。经过20多年的不懈发展和拼搏,当地名优产品“勤宝”宣纸拥有自营出口权,形成全面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企业。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富裕。重要产业。同时,当地每年生产近100吨各类宣纸,销往11个国家,年创收近70万美元。
通过扩大宣纸产业和免费技能培训,周边群众掌握了谋生致富的技能,也形成了当地生产宣纸的工匠平台,取得了实效。助力镇巴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镇巴宣纸传统技艺非物质传承人胡明福说:“我们的宣纸生产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平台和出路。它彰显了我们赋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我们将以此作为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宏伟工程,不懈努力,取得更大成就。”
镇巴县先后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宣纸博物馆、宣纸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配套项目,不仅有展示和销售中心,还有著名艺术家和手工造纸研究中心基地、造纸工坊、农耕文化体验民俗馆以及农业旅游园、绿檀树种植基地等,可以直观、全面地展示手工造纸的全过程,满足当地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
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镇巴县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农民和手工业从业者将直接受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能力致富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自己的致富能力。这让当地群众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弘扬中。
“刘依依”创造巨大财富
陕北三县的柳编技艺历史悠久。定边、安边、靖边县人民用柳条编织油筐、酒筐、簸箕、竹筐、筛子等,已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三边地区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柳编技艺已在全县普及。现有织布工2000余人,年纯收入过百万元。当地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手工艺技术,创造出400多种柳编制品,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家居、装饰需求。柳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瑞典、波兰等国家,年销量达38.5万打。柳工也成为当地重要的从业者。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相关从业者还在不断增加。
三方地区及时成立了一批手工业协会和柳编工厂,组织柳编爱好者参加免费的手工艺技能培训。同时,当地政府多措并举,招募贫困家庭人员加入学习队伍,推荐其产品参加广交会等博览会、展销会等展示和销售活动,以吸引贫困家庭的学习。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三面柳编技艺市级传承人张丽萍说,自从学习、制作柳编以来,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离开陕西,把柳编作品带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不仅是张丽萍,还有很多当地人参与柳编的制作。三地的知名度也因柳编而远播。
“6月14日,陕西省政协召开‘延续历史文脉、衔接现代生活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月度咨询座谈会,陕西省取得积极成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方面,各地文旅工作者将继续努力,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围绕非遗、科技、教育、金融等,推出一批非遗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和游学旅游产品,深化“非遗 ”成果转化,让广大群众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秦怡赵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