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标准文件 吐鲁番地区概况及景点介绍 吐鲁番的夏季瓜果飘香,吐鲁番人民热情好客。吐鲁番是新疆最具魅力的地区之一,文物古迹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自然生态环境独特。被誉为西域历史、自然、文化的博物馆。吐鲁番有30多个民族、50万多人,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70%以上。吐鲁番是维吾尔先民进入西域后最早的定居地。如今,这里也是维吾尔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服饰、民居、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等都独具特色,民族风情十分浓郁。吐鲁番还集中了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地貌、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是西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绿洲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有沙漠、有雪山、有芬芳的果园、有茂密的草原。去吐鲁番旅游,我们可以参观很多熟悉的景点,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和弟子们艰难翻越的八百里火焰山、世界上仅次于死人的第二低地艾丁湖海,还有长城和中国的长城。运河又名坎儿井、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盛产世界上最甜葡萄的葡萄谷、沙漠植物园等。这里气候特殊。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穿过天山峡谷,气温已经比天山北部的达坂城高很多了。吐鲁番人总结了吐鲁番最好的四件事:最干、最热、最低、最甜。最干燥的是,年降雨量全国最低,只有16毫米,比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要罕见,但年蒸发量却达到3000毫米。
最低点是爱丁湖,是全国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155米。最甜的是吐鲁番出产的无籽白葡萄,含糖量高达26%。最热的是吐鲁番最高气温一度达到49.5摄氏度,地表最高温度接近90摄氏度。有多热?煎饼可以在岩石上煎,鸡蛋可以在沙子里煮。由于吐鲁番独特的气候现象,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当地民歌。比如出门必须带三件宝:水壶、护目镜、大皮衣。分别应对吐鲁番的干热、大风和温差大的情况。早上穿皮大衣,下午穿纱布,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就是温差大。夏季吐鲁番早晚温差可达50度。在吐鲁番,有一句幽默的说法,下雨的时候,只要站在雨滴之间,就不会被淋湿,属于干旱少雨的气候。吐鲁番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主要拥有三大优势资源:一是灯光资源。二是矿产资源。三是旅游资源。此外,葡萄是吐鲁番的象征和骄傲,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使者。为纪念中国丝绸之路开通2100周年,经国家批准,吐鲁番自1990年起,每年8月26日至30日举办独具特色的“中国丝路吐鲁番葡萄节”。 交河古城:交河城址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雅尔乡,距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雅尔乃子沟两河交汇处的一处30米高的黄土台地上。全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距此约300米,是一座柳叶形半岛。
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邦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交河城是车师人所建。其建造日期早于秦汉,但在14世纪上半叶毁于元朝的连绵战乱。唐代为西州所辖交河县。唐代驻守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曾设于此。后迁居龟兹(今库车县)。公元六世纪的屈王朝在此设立交河县。这座城市历经2300年的风风雨雨,官署、寺庙、佛塔、坊渠街等建筑保存完好。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土楼建筑城市。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吐鲁番干旱少雨,古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建筑全部用夯土筑成,造型和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似。在城市的市井、衙门、佛寺、佛塔、大街小巷、作坊、民居、军事训练场、藏军战壕、寺庙佛龛中,仍可见到泥塑菩萨的身影。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水井一口。塔群共有塔101座。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就像一片大柳叶。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堡垒,重重防御。走在城墙外,感觉自己身处深沟之中,无法窥见城墙内的情况。但在墙内,你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内外的动静。城内的防御也极其严密。 。交河古城的布局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向大道将住宅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大道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围绕它形成了北部寺庙区。城北侧还建有一组蔚为壮观的佛塔,可能是埋葬着历代高僧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房屋,顶部有一个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侧南路无四折门。天井地面上有一条宽3米、高2米、长60米的隧道。与南北大道相连。据查,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宅邸,后来又是天山县的衙署。西部有很多手工艺作坊。大道两侧有高而厚的土墙,墙后是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獠牙”,没有临街的门。 “坊”内有民居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业作坊。东侧有军营和居民楼。交河城只有东门和南门两个城门。由于这座城市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所以不需要修建城墙,城门也没有随意修建。南门是古代运输军需和大军进出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悬崖上写着“一人守关,万人不能进”。东门雄伟地矗立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主要是城内居民汲取河水的门户。交河古城出土了许多唐代的莲花瓦、莲花经等文物。近日,考古人员在古城保护性发掘中首次发现地下寺庙和车师王国贵族墓葬,并出土了海珠、文物等一批珍贵文物。火焰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它由红砂岩组成,东起鄯善县琅琊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红色巨龙,横亘吐鲁番盆地,全长98米。公里,南北宽9公里。
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土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火焰山是东天山博格达斜坡前山带的短褶皱。它们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形成的。山脉原型形成于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1.41亿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期,跨越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等多个地质时代。火焰山的荒山荒岭,寸草不生。盛夏时节,红日当空,大地热气腾腾,火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峦犹如飞舞的火龙,十分壮观。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到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9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和河流切割,山心仍留有不少山谷,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琴沟、苏波沟等,这些山谷里,阳光被遮挡。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水流潺潺,瓜果飘香。明代吴承恩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脍炙人口,蜚声海内外,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经文。第五十九章、六十章中的“唐三藏堵路文案实用全书火焰山与孙行者三调蕉扇”的故事,给火焰山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成为一座奇山。 《西游记》中写道:“西去的路上,有西哈里国,是太阳落山的地方,俗称‘天尽头’。有一座火焰山。”这里无春无秋,终年炎热,里面有八百里火焰,翻过山去,连你的铜头铁身也会。变成果汁了!”这段话显然有些夸张,但高温无草的基本特征完全符合火焰山的实际情况,并非凭空而来。虚构的。
关于这座山的形成,有一个生动的传说:远古时期,天山有一条恶龙,经常吃童男童女。一个名叫哈拉赫德罗的年轻人决心制服恶龙。他手握宝剑,与巨龙激战三天三夜,最终将巨龙劈成两半,切成十块。死龙停止了颤抖,化为一座红色的山峰,被斩断的地方,化为山中的峡谷。事实上,火焰山是在5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形成的。由于地壳的横向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背斜构造。火焰山位于“丝绸之路”北线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文化古迹。葡萄沟:吐鲁番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部。吐鲁番市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部。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4公里。城市南北长约262公里,东西狭窄且不规则,最宽处约90公里。属于吐鲁番市吐鲁番县东北15公里处的葡萄乡,距市中心10公里,海拔300米。葡萄沟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山谷狭窄而平缓。它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烈日下,山上火辣辣的,连一根草都没有长出来。葡萄谷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沟内流水潺潺,绿枝成荫,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3-5摄氏度。火岛吐鲁番,是一片清凉的世界。小溪两岸,葡萄架遍布,葡萄藤层层叠叠,绿油油的,郁郁葱葱。
周围是茂密的杨树林,花果树木星罗棋布,农舍有序地排列在缓坡上。说起吐鲁番的葡萄沟,当然是吐鲁番的葡萄最有名了。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好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犁人人称道,叶城的石榴呱呱叫。 “提到新疆四大名果之乡,首推吐鲁番。这里的葡萄驰名中外,享有盛誉!四月底葡萄成熟,八月葡萄更多”满大街都是卖的,去葡萄沟一边吃葡萄一边唱歌跳舞真是一种享受!这里的葡萄更甜,是其他地区的葡萄无法比拟的,葡萄品种有马奶葡萄、无核白葡萄(又称小葡萄)、坎儿井、长城葡萄等。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有近千条坎儿井,全长约500公里,其结构一般由竖井、地下四部分组成。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水库)。博格人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西部大山、卡拉乌山区,春夏季节,大量雪水和雨水顺着山谷流下,潜入戈壁滩。人们利用山体的坡度,巧妙地开凿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农田。高温和强风导致大量水分蒸发,因此流量稳定,保证了重力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当时被称为“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大多是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如今,大片绿洲肥沃的田野仍然受到浇灌。吐鲁番市郊的五道林坎儿井和五行乡坎儿井可供游览。坎儿井的名字在新疆维吾尔语中称为“坎儿井”。伊朗波斯语称为“”()。苏联俄语称其为“”(k,)。从语音上看,虽然有所不同,但差别并不大。我国的新疆被称为“坎儿井”,或者简称为“坎”。我国大陆不同省份有不同的名称;如陕西称“精渠”,山西称“水乡”,甘肃称“百眼弦井”,有的地方称“地下通道”。坎儿井是一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方法。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水平集水结构,适用于山麓和冲积扇地区。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据1962年统计,我国新疆有坎儿井1700多眼,总流量约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万亩。坎儿井大部分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约有1100口坎儿井,总流量18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