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迅猛但保护不力,脆弱性凸显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与保护

田喜洲

在首届东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会议上提出:生态旅游是通过对环境敏感的旅游和设施进行推广和环境教育,使游客能够参观、了解、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或破坏。它的生态系统或当地社会。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统计,当今世界生态旅游年总收入达200亿美元。另据调查显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收入已达52亿元。但数据显示,我国22%的生态保护区遭到破坏,11%的资源退化。这说明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旅游资源却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如果不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势必会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甚至可能彻底毁掉生态旅游。

湖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性”是指某物因受外力(如拉力、冲击力等)容易破碎或该物本身存在不稳定因素而变得不稳定、脆弱、易腐烂。据此,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定义为生态旅游资源本身对外界(自然或非自然)破坏的脆弱性;二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从而失去自身的稳定性和力量,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消亡。其次,生态旅游资源本身不适应过度的市场开发和需求,即易受市场影响,又与过度的市场需求相矛盾,即“不适应”。

2. 对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一些认识

2.1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真实性

当人们将生态区、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成生态旅游景点时,就会产生旅游、消费等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资源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当它们恢复时,它们将不再处于自然状态。很快,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出来,而这种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2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人为本质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人类是造成生态旅游资源脆弱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因为除了人类的影响外,还有自然力的影响,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这些自然力会导致生态旅游区在一定时间内失去生态环境,或者尽管生态环境依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旅游价值。其次,人的角色是指人经常性的破坏性作用,而不是人偶尔的非破坏性活动。第三,很多时候人们在生态旅游资源面前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这种说法虽然极端,但却是事实。

2.3 趋利避害,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再生

生态环境的鲁棒性是指生态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且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然而,生态旅游资源被人类利用后,由于人类强烈的外界影响而遭到破坏,失去了再生能力,因而表现出脆弱性。如何趋利避害,促进资源再生和平衡,是我的根本目标。

三、生态旅游资源脆弱的表现

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资源遭到破坏,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的破坏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失去稳定性,或者导致生态旅游的审美价值丧失,从而终止生态旅游活动。二是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和稳定。例如,在生态旅游区进行狩猎、烧烤等大规模活动,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生态旅游失去基础。三是生态旅游创收能力下降,经济效益减少。这是由于前两方面遭到破坏,降低了生态旅游的价值,并受到市场规则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4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它造成的破坏力可大可小。小的损伤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大的损伤甚至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恢复。人为损害是由某些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过度开发。大多数情况下,生态环境可以从这种破坏中自动恢复。然而,一些人类行为可能会对某些资源造成永久性损害、某些物种的灭亡或生态旅游价值的丧失。因此,人为破坏是造成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因素,而且其损害也是最持久、最严重的,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态旅游区粗放式管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一些旅游开发和管理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采取掠夺性、粗放式的开发利用方式,对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破坏。例如,由于九寨沟上游及周边地区大规模砍伐森林,湖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导致黄龙钙化堤开始退化变色。另外,管理上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味扩大游客数量、建筑数量;盲目发展机动车,造成污染加剧。以索道为例。严格控制国家公园山上索道建设。例如,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是明确禁止的。然而,在我国,却缺乏控制和管理。许多生态旅游区都建有索道。 ②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无效。由于主体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林业、农业、水利、旅游局等,正是由于这种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实行多方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了在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外,还开发矿产资源、建设水电设施等,这意味着政府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旅游区各种资源的潜力。然而,这只会造成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旅游主管部门无法阻止或干预。 ③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或薄弱。可以说,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受到污染。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将自然旅游和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并大力推广。在缺乏总体自然保护计划且未咨询当地社区的情况下,正在为所有人开发生态旅游。黄金旅游周期间,不少生态景区游客爆满,明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破坏。一些游客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攀爬折断花木、威胁动物等,都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

五、克服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对策

生态旅游的开发、运营、消费等方面存在各种矛盾。过度的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损失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传统习惯的代价。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有限的。对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杀鹅下蛋、湖里捞”的做法,是一种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做法,导致旅游业发展得越快,环境污染就越严重。它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根本。

5.1 倡导并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针对各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在未来发展中反思历史经验、谋求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要和规律。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游客)必须为实现生态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承担更多责任。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先进的旅游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其对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 精心策划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规划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活动与环境特征有机结合,在空间环境中对旅游活动进行合理布局的规划。规划时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特点和分布,旅游者类别和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的容量,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公平发展本着平衡各方利益的原则,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发展。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划定功能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地的方案,植物生长、旅游出行、居民居住。规划计划。

5.3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意识

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因此,必须首先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必须调整和理顺管理体制,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序性。最后,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执行。例如,规定生态旅游消费模式,对生态区征收生态环境费,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5.4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政府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价管理者、宣传教育等。因此,首先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也是管理的前提和条件。经济政策方面,扶持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当地生态旅游特色、吸引更多生态游客的产业;环境政策方面,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征收税收。应设立一定的环境税或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主张保留一些私营技术和生产部门,尝试建立一些古今技术相结合的体系,使生态旅游区更具吸引力。在社会政策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生态化道路。

总之,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将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不断开展而持续,并随着人们理性、科学、生态的开发和保护而不断减弱。因此,只有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政策,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审计,落实生态旅游管理,认真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才能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不超载,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原文发表于《生态经济》2001年第12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