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茶禅结合:中国文化史上的奇特景观及其文化意义

返回目录

禅茶文化: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吴彦生)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去喝茶”、“茶禅”、“敬静”等已成为禅宗茶文化的经典词汇。一杯茶,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人生的三昧,充满了佛法的悟性,也充满了饮茶者的心情和品味。在现代语境下,禅茶的真谛正获得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茶禅的历史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的著作中都曾提到过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后,由于教义的需要和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客至,寒暄、寒暄后,请喝三杯茶。据《茶经》记载,晋代时期,寺院僧人就开始以茶作为寺院待客的仪式。比如檀吉和尚就经常以茶待客。佛教徒以茶修学,单道开、怀信、法耀等人是最早倡导茶禅的人。

佛教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禅修。佛教徒“午后不食”,因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能消除打坐带来的疲劳,补充“午后不食”的营养。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及其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使其成为僧侣最理想的饮品。古人认为茶有“三德”:一是能驱除睡魔,静心助眠;第二,胃饱了可以帮助消化。第三,可以抑制各种欲望。因此,喝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国禅宗与茶的关系尤为密切。禅宗在唐朝初期就开始盛行。随着禅宗的盛行,佛教崇尚饮茶的习俗也更加盛行。中唐时期,百丈怀海创制了“百丈青桂”。从此,寺庙里的茶道越来越规范。在安静古朴的禅堂里,敬茶、以茶待客、以茶净化心灵,成了禅僧的日常任务。对于禅僧来说,喝茶是一种严格的禅修修行,这是禅宗茶道的特色。

唐代赵州禅师三声“去喝茶”,使“去喝茶”成为禅林经典公案。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茶书。与陆羽关系密切的皎然和尚在《饮茶歌》中两次提到“茶道”一词。可以说,《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和茶道的哲学精神,焦然将其命名为“茶道”。

茶道是饮茶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情趣,即通过饮茶来陶冶情操,陶冶情操,将思想升华到哲学境界。至于品茶的技巧、规范和方法,则是茶艺;以戏剧表演的形式表现饮茶技艺,再现历史饮茶场景,就是茶艺术。

2、茶道精神:和、敬、静

对于茶道精神,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是用的,性寒味,是供饮的,最适合俭朴之人。”通过饮茶活动,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节俭、有道德的人。茶人用千古流传的“和、敬、清、静”四个字来概括。

1.和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 “和”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哲学理念。儒家思想“和为贵”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伦理。 《易经》中的和,是指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元素组成的,阴阳和是宇宙之道。陆羽《茶经》指出,泡茶的风炉是铁的,所以是“金”;泡茶的风炉是铁的,所以是“金”;放在地上的炉子是“土”;炉子烧木炭,有“木”。木炭燃烧时,就是“火”;当茶汤在炉上煮沸时,就是“水”。泡茶的过程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作用、达到和谐的过程。

禅宗了解心性与自然,调和、化解内心的对立观念,达到天人合一、和谐和谐。禅宗的“和谐”有三个维度:人自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精神和谐才有社会和谐;精神和谐才有社会和谐。只有精神和谐、社会和谐,才有自然和谐。

僧团被称为“和谐共同体”,自古就有“六和敬”的原则。六和是:一、身和,即身体和平共处; 2.言语和谐,即言语中没有争执; 3、心和,心相悦; 4、戒律和谐,修行就是共同遵守戒律;第五,观点的和谐是观点的完全一致;第六,利益和谐就是团结共享。

2. 尊重

尊重意味着谨慎对待自己并尊重他人。在茶道中,所有的器具,如装裱字画、茶具等,都受到尊重。通过扩展这种心态,你就能对一切保持尊重的态度。

喝茶时,为了表示尊重,通常要烧一炷香并洗手。奉茶时,要怀着恭敬、尊重的态度。在茶道中,做每一件事都要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一点很重要。日本茶道的完整过程有数千个步骤,需要8个小时才能完成。简化版也有3个小时。看似极其复杂繁琐,但在恭敬的行为中,却体现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的茶道精神。

佛教《法华经》中,有“永不轻视的菩萨”。无论遇见谁,他总是行礼,说道:“我对你怀有深深的敬意,从来不敢轻视你。为什么呢?不管你现在的处境如何,将来你都能成佛,所以我对你表示深深的敬意。”

茶之事,重要的是心。无论茶道多么美丽,茶具多么高贵,没有诚意,都是毫无意义的。茶道禁止有丝毫傲慢,谦虚是茶道的基本要素之一。

3. 清除

清,就是清白、清廉的意思。在茶道中,指的是外在物象和内在纯净的状态。在茶道中,必须保持环境的清洁。茶道中的“暴露处”就是“野园鲜落叶”的美丽如画的外部环境。茶道中的“内处”是指茶室的内部环境。字画、插花、茶具清洗。听茶具在沸水中翻滚,如置身于万千松涛之中,或听悬泉飞瀑。

茶道中,从庭院的打扫到茶室的打扫、装饰,都要求纯洁。插花时使用新花,擦茶杯时使用新茶巾。不仅要求外物清净,心灵也应该清净,没有杂念,以清净的心情、没有任何束缚的状态来泡茶。眼睛看到的是洁净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釜中的茶汤如松树上的风吹过,鼻子闻到茶的清香,舌头尝到茶的美妙滋味,身体也随之而来。接触安静优雅的器物,让你获得一种安静的感觉。这就是六清净根。六根清净,即禅道、茶道。在茶道中,与世俗事务相关的社交话题是禁忌。参加茶会的人必须放下世俗观念,才能进入清净的茶禅世界。坐在只有几平米的茶室里,感觉就像住在深山峡谷里一样。锅里不断响起的沸水声,就像是松风吹来的天籁之音。心与性合而为一。这是茶的三昧,也是禅的三昧。

4. 孤独

寂静是涅槃寂静。是熄灭心中所有欲望后的平静安宁的状态。修禅,首先要断除生活中的欲望。每个人都有一颗原本纯净、开悟的心。因为差别和关怀,我们产生了执着,失去了初心。学禅开悟,就是破除分别、挂碍的幻象,消除欲望、放下执着。消除欲望、放下执着之后,就回到清净无染的心本源,看到它的真实面目。

如果你想摆脱生命的痛苦,到达解脱的彼岸,就必须熄灭欲望之火。熄灭一切欲望的心,就是“寂静”的禅心,就是涅槃。但平静的禅心并不是一潭死水。否则禅宗就成了枯木。为了一切众生,菩萨不入究竟涅槃。他“往来娑婆八千度”,满怀爱心和心血来回于这喧闹的世间,努力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情即佛心”的茶道心境。

三、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1.古人《茶诗》云:“我虽为草木间人,乐于投身大众,不惜赴汤蹈火,以振兴万民精神。” ”茶禅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慈悲智慧、悟性生命、奉献生命的双重命运。事实。每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把自己扔进沸水里,把小我提升为大我,把大我化为无私,才能留下持久的余香。

2、“和、敬、清、静”的茶道精神,代表着具有超然品质的普世道德:心安、生敬、品格清净、身心宁静。这是传统儒家、道家、佛教中最高的道德修养方法。境界,通过茶道和禅道,典型地运用在现代生活中,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典范。

3、“茶”字的字体是“草木之中有人”,寓意人在大自然之中。 “人不能闲着,除非有好的品味。”只有有素质的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 “一杯是品尝,二杯是解渴。” (《红线梦》妙玉谈喝茶) 喝茶之美在于“品”。喝酒是“从乡村喝来”,喝茶是“从乡村醒来”。只有从“醉乡”中醒来,进入纯粹的“醒乡”,才能体验、品味生活

4、“佛法存在于茶汤中”,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禅意,在喝茶时喝茶,让我们的身心活在当下,整天喝茶不沾一滴水,洒脱不执着,我们可以把每一刻都转好生命化为永恒,“永恒”“天明如风月”,这就是“茶禅”的三昧。

茶,纯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饮纯茶,以纯茶滋养平常心。佛教、禅宗、人生的美好真理,都在一杯茶中得到。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