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路64号
刘如明故居
特点:一栋2层英式别墅,砖木结构,有宽敞的阳台。现在基本上还是原来的状态。
刘如明
子良(1895—1975),河北献县人。 17岁入伍参加河北省景县陆建章左预备军,在冯玉祥麾下服役。 1924年,冯在北京发动政变,刘升任第一旅旅长。 1933年,时任第29军第二师师长的刘汝明率赵登玉大队、王长海团在喜峰口重创日伪军。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刘步奉李宗仁之命,进攻洼子口日军。解放战争时期,刘全军全军覆没。 1975年病逝于台湾。
刘如明在天津主要居住在两栋房子里。一处位于马场路150号,是一栋西式别墅式建筑;一处位于马场路150号。另一处是长沙路64号的这座英式别墅。两栋房子都很漂亮,不过刘如明并不是这栋房子的业主。抗战前夕,他偶尔才来到天津居住。出身于部队的刘如明,他的人生故事大部分都发生在战场上。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国民党将领中,刘汝明名气不是很大,但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其后人、知情人均在海外,但晚年在台湾,写回忆录追古;他以前的下属或同事也写了很多关于刘如明身世的文章。在这些回忆中,刘如明的一生不只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他的出身和性格赋予了这位军人更多的故事。在刘如明自己的心目中,“荣”与“耻”是他人生中同时存在的两个标签。
早年:
忠于冯玉祥的“小傻瓜”
如果说刘如明的一生是一本书,那么他早年的人生经历将是书中最精彩、最感人的篇章。刘如明年轻时被人戏称为“白痴”。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家只有五亩薄田和三间泥房。幸亏父亲懂得一些医术,给人们治病,才弥补了一家人的生计。刘如明13岁时,家里发生了变故。在去东北谋求发展的途中,父亲患病,在哈尔滨去世。当时,刘如明有一个姐姐、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弟弟刘如珍年幼。母亲带着姐姐纺纱织布,辛苦养活公公,抚养四个孩子,生活艰难。刘如明在私塾里随族老人刘连璧刻苦学习,萌生了学习成绩优异就做官的想法,以改变家人的面貌。但科举制度已废,仕途受阻。他的母亲想送他去学习经商,但他认为他的性格不适合这样做,所以他只好参军。刘如明曾说:“如果有人给我写传记,一定会说我胸怀大志,参军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只是想谋个事业,减轻母亲的负担。” ,我希望能够抚养我的孩子”。
1912年,17岁的刘如明带着两盘小米和绿豆菜来到泾县参军。当我告别母亲时,她仍在摇着纺车,眼里含着泪水,低着头,一言不发。姐姐哽咽着,用手牵着妹妹和弟弟到了门口,忍不住嚎啕大哭。刘如明强忍着痛苦和悲伤,一口气跑出了村庄,踏上了四十年的军旅之旅。
入伍之前,他对军队一无所知。只听说九十里外的泾县有人在招募新兵。报名后,我发现我参加的单位领导是未来的名将冯玉祥。入伍不久,哨兵知道刘读过书,就让他去当文案。据前国民党将领李成的叙述,冯玉祥第一次见到他时就对他说:“你太矮了,不符合标准。”但刘说:“我才16岁,是不是个子不高?”冯玉祥见他能言善道,就留他去做了。他自己的追随者。刘汝明对冯玉祥非常忠诚。冯对刘毅十分重视,多次提拔他,从班长、排长到师长。冯玉祥部下的主要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即韩复榘、卢仲霖、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等人。后来,在蒋介石、冯延等人的中原战争中,韩、史等人相继投降蒋介石。然而,刘如明对蒋介石的重金贿赂不为所动。直到抗战爆发,冯玉祥失去军权,蒋介石指挥国军,刘才奉蒋命出战。
抗日战争:与敌作战的激情岁月
刘如明在自传中将八年抗战时期的战场经历称为一生的“光辉岁月”。 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刘汝明率部在冀南、冀北的道口、内黄、滑县地区游击敌人,收获颇丰。黄河以北的山东馆陶、临清、德州等地成果更为丰硕。台儿庄之战期间,刘汝明奉李宗仁之命,前往徐州地区。在洼子口,刘军猛烈攻击敌人。敌人突然遭到打击,仓皇而逃。 1940年以后,刘如明的部队长期活跃在豫鄂边境。他们多次交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抗战战场上的一系列英雄表现,让蒋介石对这位猛将十分欣赏。 1944年,刘如明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如明的部下回忆,刘如明在军营里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不像其他将领那样残暴跋扈。他在军营里生活了很多年,除了抽烟、喝酒、嫖娼、赌博之外,无所事事。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集中精力、深思熟虑、掌握兵法和枪法。在对敌的战场上,他的沉着冷静给以前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民党将军李成回忆,1938年7月中旬,刘汝明在湖北与日军作战。白天,日机肆意轰炸、扫射,但刘如明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始终保持冷静。有一天,他和李成在一间小茅草屋里看着一张战斗地图。日本飞机从上空飞过。李成再三叫他躲避,他却说没关系。即使日军飞机从上空飞过,他仍然不肯闪避。刘如明说:“日本飞机来了,他们可能不会轰炸我们这里;即使他们轰炸了这个地方,他们也可能不会轰炸这个小房子;如果他们轰炸了我们的房子,他们也可能不会轰炸你我。”最终,刘如明始终没有离开。
解放战争:
“逃将军”被动回避战争
刘如明的部队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但在解放战争中惨败。与解放军几次战斗后,他失去了信心,不再有战斗意志。所以他就处于被动的战斗状态。遇到战争,他能逃就逃。此前一直仰慕他的蒋介石无奈,只好给他起了“逃亡将军”的绰号。
刘汝明对解放军的恐惧源于他与刘伯承的战斗。解放战争元年,刘如明遭到刘伯承指挥的解放军重创,全歼1.6万人。 1947年1月,刘伯承围困金乡。刘如明命令弟弟刘如珍率部解围,途中又歼灭四个团。这两场战斗,让刘如明对刘伯承非常忌惮。从此,在战场上遭遇解放军,刘如明的反应就是“逃跑”。
据国民党将军李成记述,1948年7月,在河南省政府举行的一次宴会上。蒋介石派出的第一批实地视察组组长刘伯龙说:“我打了几十年仗,还不知道是谁在打假战?”暗指刘如明对解放军作战不力,打假战。刘如明勃然大怒。他站起来,抓住刘伯龙就开始殴打。省主席刘茂恩赶紧拦住他,然后停了下来。刘如明身材高大,在冯玉祥手下当兵时接受过武器训练。精通木马、刀、杖。但刘伯龙个子矮,又没有受过那样的训练,所以着实震惊了。宴会结束前,刘如明回到司令部,召开高级参谋会议,打电话给蒋介石,指责刘伯龙傲慢。蒋介石无奈,只好回电安慰刘如明。
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命令刘如明放弃菏泽、开封,迅速向商丘地区集结。 10月18日,刘如明一到商丘,就对李成说:“从菏泽、开封到商丘,是一片辽阔的粮区,放眼望去,有无数壮士不辞辛苦。也不知道是谁想出这个狗屁主意的!哼,一旦战斗失败,一切就都结束了!”李成通过刘如明的话推测,一方面,他不愿意放弃第四绥靖区的领土,因为它辖有53个县、6个大队。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自己六万多大军会在战斗中全军覆没。
淮海战役期间,刘汝明率第八兵团奉命北上,重开津浦路。接到命令后,他动作缓慢,犹豫不决。当他遭到解放军阻击时,他立即掉头逃跑,退到了淮河以南。尽管蒋介石严令严令,镇压总司令刘志亲自督阵,刘如明却完全不予理睬。蒋介石说刘如明打的是“滑阵”。其实他是怕被刘伯承打,不敢与他对抗。
1949年,刘如明前往台湾,结束了他近40年的军旅生涯。在台湾,他身边既没有亲人,也没有下属。刘如明在无聊中度过了余生。他常常沉溺于过去,想念亲人、老朋友。回望祖国大陆,故乡梦依然存在。专家支持 金鹏宇 记者 苏立鹏 摄影 赵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