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被称为“人从众”的假期。火车票一票难求、酒店那么贵、堵车让人想大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为了省心省力,一些年轻人选择参加老年旅游团。
“抢老年团”近来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成为一种新的出行趋势:与与父母年龄相仿的老年人一起出行,给了他们很多新的收获。
意外的惊喜
报名老年团却意外成为“团宠”
为了五一出行省心省力,30岁的朱琪报名参加了老年团,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朱琪参加的旅行团有五十多人,除了她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她父亲那一代的年纪。
在去景区的路上,朱奇体会到了高级团的不同。与同龄人出行时的安静相比,老人们有说有笑。有的老人会主动和朱奇聊起自己的日常生活,聊昨天的《新闻联播》,聊超市里打折的东西,讨论自己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经历……听老人们的这些事,朱奇意识到,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
朱琪报名的旅行团不包含一日三餐,所以她必须自己支付餐费。由于是团里最小的“孩子”,朱琪自然成为了“团宠”。 “很多叔叔阿姨都很热情,怕我吃不饱,就给我喂各种食物,包括干粮和各种零食。”朱奇说道。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的最大特点是“人随大流”,朱奇游览的景点也是如此。不过,她很庆幸自己报名了老年团,因为老年人出行节奏较慢,也不赶时间。因此,朱琪体验到了与之前“流水线”式的观光不同的感觉,也能更安心地集中注意力。沿途风景。
第一天出行下着小雨,爬山的台阶很滑。朱琪原本打算一个人徒步爬山顶,但考虑到天气和叔叔阿姨的身体状况,朱琪选择了和他们一起爬山。爬山的过程中,叔叔阿姨们不断叮嘱朱琪要小心,朱琪也会帮助他们。拎着包,拍照。
让朱琪感到轻松的是,叔叔阿姨们在旅途中真的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刚刚考研的刘新宇,为了捞点好处,报名参加了一个老年团去北京旅游。
旅途中,心雨感受到了叔叔阿姨们对北京的向往。这些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人们对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还从叔叔阿姨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北京的知识。
令新宇印象深刻的是,由于毛主席纪念堂需要提前预约,而且每个时段都有参观人数限制,所以团体预约并不容易。叔叔阿姨们多次询问导游是否可以进去参观。当导游说不能预约时,新雨看到老人们脸上露出了极度遗憾和失落的表情。一位老爷爷站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看了十多分钟。
“老人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向往和羡慕的,等我到了那里,我也要这样生活。”朱琪觉得,这次参加高级组的体验非常好,以后有机会还会再参加。选择高级跟团游。最初报名是因为高级团的价格比纯玩团便宜近一倍的欣雨,甚至庆幸自己随高级团到北京旅游后加入了“高级团”。
意外的发现
老年旅行者比你想象的“疯狂”
尽管“抢老年旅游团”已成为不少网络社交媒体的热搜词,但大多数年轻人第一次参加老年旅游团都是因为“不小心进入”。
今年正在读研究生的张雪去年暑假报名参加了九寨沟旅游团,结果“不小心加入了老年团”。
等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老年团的时候,张雪已经登上了旅游车。当她在车上寻找空位时,发现车上的一排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她突然感到疑惑和不安:“我这是在哪儿?”
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张雪和同伴找到了并排的座位。路上,她询问了前排的叔叔阿姨,得知这群人是老年群体。不仅这辆公交车上有老人,后面的公交车上也有老人。他们也都是老人了。
喜欢旅游的张雪,一个人去过青海、武汉、四川。她和她最好的朋友一起参加了这次团体旅行。她最好的朋友想做一个旅游线路体验项目。张雪听说她可以去避暑胜地九寨沟。 ,也高高兴兴地来陪他。张雪最好的朋友事先并不知道她加入了一个老年团体。
想到要和这么多老人一起旅行,张雪初觉有些不对劲。她最大的担心是“这不会很有趣”。
第四次去泰国旅游的陈帅也这么认为。当他进入老年组时,他的第一印象是泰国这样的异域旅游不适合老年人。
陈帅此次去泰国,是因为想陪朋友,但又担心自己当不了“好导游”,所以选择了跟团游。结果,当他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发现旅行团的二十多人中,一半以上都是老人。
最初的行程和陈帅想象的差不多。老人的作息时间和年轻人不同,更有规律。团里的几个年轻人每天结束行程后都会去按摩、喝酒、烧烤,而老人则早早睡觉。
泰国菜的食材主要是海鲜、水果和蔬菜,口味酸辣。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习惯,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很多老年人吃团餐的时候吃不了多少,但也不会像年轻人经常出去买好吃的东西,却凑合吃完饭。
然而,随着旅途的进展,陈帅发现,老人和年轻人只是生活习惯上有些差异,但说到“玩”,有些老人甚至比年轻人更会玩。 。
到了海边,老人们也会去海边玩水,有的玩的还很疯狂。届时,团体可自费580元报名参加环岛滑翔伞项目。很多老人想都没想就报名了。一位老太太热情地报名和年轻人一起玩。虽然最后因为紧张而放弃,但陈帅觉得老人家更像是可爱的“孩子”。
张雪还发现,在玩耍方面,老年人似乎比年轻人融入得更快。当她的旅行团到达西藏后,导游安排了与当地藏民的互动活动。相反,老年人比年轻人融入得更快。 ”当时,一个藏族小伙子在唱歌,满屋子的气氛立刻热闹起来。叔叔阿姨们围成一圈,一起拍手,随着音乐的节奏转圈跳舞,越跳越热闹。更兴奋了。”张雪说道。
当藏族小伙子表演“哈达”文艺表演时,叔叔阿姨们会高兴地摆好姿势,三五成群地争相拍照。他们高兴得进入一种“无私”的状态。张雪说,那一刻,她从叔叔阿姨的笑容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她甚至被他们的可爱感动得落泪。
预期的
彼此友善但沟通要有界限感
“误入老年人群体”的年轻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年轻人普遍认为老年人沟通界限感较差。有些老人会不断地拉着你询问你的工作和家庭情况。以及婚姻和生育状况。然而,大多数时候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华东师范大学新生子怡表示,自己也是“误入高年级组”,但总体来说,这次去普陀山高年级组玩得很轻松。
一些老人会礼貌地和她聊天。如果她不想谈一些话题,老人们也不会强迫她问。 “因为我们不认识,但彼此之间还是很友好的,一定会有界限感。”紫衣说道。她觉得自己所在的老年群体中的老人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传说中的“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出现在这个老年群体中。
“他们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交流不多,也不觉得他们在乎我,因为我是年轻人。虽然他们总体上很和谐、温柔,但也有一定的顾忌。”界限感。”紫衣说道。
老年人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购物流程”。但从参加过老年跟团游的年轻人角度来看,他们的购物体验取决于所参加的团体的性质和构成。
张雪参加的九寨沟旅游团中的老年人购物更加理性。说到银器和玉器,老年人买得很少。他们只在药店购买一些自己可能需要的护肤品。至于新宇参加的旅行团,购物体验不是很好,因为价格本身就极其便宜。导游对老人疯狂“洗脑”,不少老人买了很多不值钱的东西。
收成
在老年群体中找到“需要”和“被需要”的感觉
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少“抓住老年群体”的文章都提到“老年群体治愈了年轻人的社交恐惧症”。年轻人发现,在年长群体中,他们与其他群体成员(即老年人)的交流明显多于同龄人。一些心理学专家认为,社交焦虑的治疗来自于人际关系中的需要和被需要。
在普陀山旅游的子怡说,吃饭时,老人常常会问她吃饱了吗?与子仪同桌吃饭的一位老者见桌上的菜很少,生怕大家都吃不饱。我自己花钱买了一条酸菜鱼给大家一起吃。群里还有一位老太太买了橘子分给大家。
张雪陪闺蜜去九寨沟的时候,闺蜜还带着她上小学的弟弟。小男孩一上车,就成了车上叔叔阿姨们的“宝贝”。张雪能明显感觉到,看到这么年轻的男孩,老人们不自觉地就被带进了“爷爷奶奶”的角色,全程把他当作“孙子”来疼爱。
他们会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当弟弟因为没有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而发脾气时,同桌的爷爷就会吃不下饭,只想安慰弟弟。
张雪还发现,每次出行聚会,她和闺蜜总是最后一个上车。这也是很多参加过高级团的网友的共同经历。不过,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的“迟到”却是非常宽容的。虽然他们习惯了早睡早起,从不迟到,但也能理解年轻人贪玩、爱睡的作息。有的老人也说:“我们先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事实上,在老年团体旅行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助是双向的,但在出境旅行中,老年人往往更需要年轻人的帮助。
陈帅发现,老人在语言方面普遍不如年轻人,会麻烦陈帅等年轻人帮忙填写入境申请表。老年人在与当地人交往时,也更多地依赖年轻人。他们不愿意主动跟外国人打招呼,也不愿意在需要买东西的时候请年轻人帮忙。这个时候,老人就会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依赖群里的年轻人。
在这次老年人集体出游中,新雨发现,团里的老人由于无法熟练使用网络,对年轻人产生依赖。由于旅行团不关心晚餐,新宇走遍了北京各地的烤鸭店、涮锅店,但很多老人只能在酒店周边吃饭,或者凑合吃一碗泡面。当他们听到心雨说去吃烤鸭和热锅肉时,还告诉心雨下次请他们一起吃。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元实习生陈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