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金门观光处标语掉色,台湾媒体报道后,金门观光处处长回应称无此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王小迪】

“喂,这是金门游客中心吗?你们反攻大陆的口号已经褪色了,连这里都看不清了,请刷新一下。”

“你是谁?”

“这里是厦门市旅游局。”

最近,这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再次流行起来。比玩笑更有趣的是,台湾媒体报道后,金门观光办公室主任陈美玲更是严肃地回应“没事”,称观光办公室向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报告”已经得知此事,但对方却一直没有打来电话。

当然,鉴于台海两岸的紧张关系和特殊历史,严格来说,这样的政治玩笑并非无中生有。其实,很多年前,网上流传着一个轶事,说马英九曾开玩笑说,“两岸统一”的口号,用金门、厦门两个城市来比喻,内容是,厦门市长要求金门县长重新绘制标语,以方便旅游,这与假新闻中的描述类似。

那些年的政治口号

不得不说,台湾历史上的政治口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两岸对峙时期,为了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合法权威,彭金马等人,政治标语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手段,散布在台湾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产品的广告语、火车票的空白处。其中一些大陆人也很熟悉,比如“保密防间谍”、“反击大陆”等等。

这些标语在台湾戒严时期一直沿用,但因时代变迁而略有差异。 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冷战气氛浓厚,两大阵营对峙。作为西方阵营的一员,蒋介石以“中国正统”自居,视中共为苏联的爪牙和鹰派。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大多是“反共”。 “抗俄、剿共匪”是主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作为共同的敌对目标被舆论攻击。

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引发大规模边界冲突。大陆民族主义迅速高涨。国民党将中共视为“汉奸”是不恰当的。于是,“反共”和“反俄”两个概念开始脱钩,出现了“反对共产主义没有妥协,自由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爱国需要反共”等单一指称的口号。 ,反共需要团结。”到了20世纪70年代,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口号上完全演变成两个独立的对象。

印有“增产报国、反共抗俄”政治口号的台湾烟盒

同一时期,台湾的政治口号也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由于海外“台独”运动的蓬勃发展,政治口号中出现了反独立的概念。当然,在两岸对峙的背景下,大陆也不得不跟着一起。 ,比如“台独是共匪的同路人”;其次,随着中国大陆文革的爆发,蒋介石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政治口号中也出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字样;最后,随着国民党在国际舞台上失势,“庄严自强、坦然面对变局”等精神鸦片也出现在政治口号中。

当然,在众多的口号中,总是少不了对蒋主席的个人崇拜。 “忠于领导”、“服从领导”、“蒋总统万岁”等口号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以至于当时的学生,每当在演讲中听到“蒋总统”、“领袖”等词时,都要肃然起敬,以示尊敬。

各种各样的政治口号反映了那个时代国民党的惊恐处境。这些口号强行建构了国民党在台湾的合法性,也全面营造了迎合、阿谀奉承的社会文化。中小学生的范文必须是灵活运用“还我们河山”、“救救大陆同胞”等政治口号的范例。军人也必须时刻讲“对领袖忠诚”。

如今时代变了,这些历史的痕迹也逐渐被时间抹平了。如今,岛上的姜公铜像已全部拆除,那些充满斗志的“革命”标语也被当事者的“正义”改造消失了。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VS“一国两制统一中国”

虽然岛上很少能看到当年的政治标语,但在金门、马祖等离岛,仍处处可见过去时代的记忆。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金马相对于台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台钱泛滥”的时代,金马作为战场前沿,仍处于军事控制之下。最夸张的时候,金马当地人被严格限制进岛,甚至还发行了当地货币。台湾夜市文化蓬勃发展,但两地仍实行宵禁,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因此,两地虽然在政治上隶属台湾,但在生活上已经是独立的。尤其是金门凭借金门酒厂深厚的财力,一直与台湾保持着冷淡的关系,经常调侃台湾。

回归正题,正是这种活化石的地位,才使得台湾在平叛动员时期的口号记录较为完整。在金马一些古民居的墙壁上,经常不恰当地出现这句话。例如,马祖北竿的沁碧聚落以其风格独特、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然而,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你仍然可以找到“解放大陆”、“消灭朱毛”等“革命”标语。有一种毁风景的既视感。在金门,太武山下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莒”的碑文清晰可见,勉励三军以齐鲁氏为榜样,永不再犯。忘记他们反攻大陆的野心。在“军事优先政治”的环境下,也能看到“军民一家人”等亲民话语,显得我军解放了台湾。

在沁碧聚居地,至今仍能看到“解放大陆”的标语。

当然,在所有政治口号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是戒严时期最后一次口号变化。 20世纪80年代,台湾反攻大陆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然而,恰逢台湾的经济奇迹,蒋经国将台湾对大陆的政策从军事统一转向了政治统一。 1981年国民党十二大上,他提出“实行三民统一中国案”,希望在台海两岸占据主导思想优势,“三民统一中国” “”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两岸对峙的最前沿,成为心理战墙上的英雄口号。同样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与“和平统一”相契合的“一国两制”政策很快被得到大陆响应,像斗气一样出现在厦门街头,两个口号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如今,这两个品牌已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20世纪80年代是两岸关系的分水岭,也是台湾政治口号文化由盛转衰的时期。 1986年“华航事件”(王锡爵1986年飞往大陆)的解决,打破了国民党“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的“三不原则”,也标志着直航的开启。双方对话。台湾解除戒严后,退伍军人被允许回乡探亲,政党被允许组建政党。两岸关系缓和的同时,岛内政治环境也趋于内讧,政治口号的作用减弱并逐渐被遗忘。但在金马,残存的宣传标语被修复,成为战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吸引了大陆游客,也吸引了台湾怀旧的老人和好奇的年轻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