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中地理与大气环境
话题四、大气环境
长沙县实验中学
周伟
〖骨干知识整合〗
1. 温度等级
1、影响某地温度的因素。 ?
(2)热容量(水热容量大,土地小)、地形等地面条件;
(3)大气运动与洋流之间的热能输送和交换;?
(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条件、释放人为废热等)。 ?
2.分析方法:?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和太阳高度角;
(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高中地理课程计划第 4 部分
1.了解植被的含义和类别,能够解释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联系实际,探索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正确认识和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说话法、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新课程
图片导入。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智利花海的图片,引导他们观看和思考:为何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会出现如此美丽的花海?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话题。
第二节:新课程教学
一、植被的含义及类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材总结植被的意义。
【师生小结】自然界中群生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森林、草原、沙漠、经济林、人工林等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尝试简单的分类。
【学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师总结】自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称为自然植被;人工培育和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地等,称为人工植被。
【转】植被是怎样形成的?
2、植被的形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组成地理学习兴趣小组,推测、探索植被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植被从小植物生长成植被群落。
【教师总结】在新形成的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上,当水分、温度等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少数种类的植物很快就会生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不断地改造其生长的土壤。 、湿度等环境条件,让更多种类的植物在这里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百多年的时间。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回答】光照条件的差异。
【教师总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良好,这些都是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良好,这些都是喜阴植物。不同类型的植物群通过对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层次分明的垂直结构。
【教师活动】问学生:除了光照条件外,还有哪些环境条件会影响植被?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情况。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较大,植物种类较多,垂直结构也较丰富。综上所述,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自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植被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第三步:巩固和改进
交流和讨论学生课前收集的学校所在地的植被类型和环境特征,并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作业总结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根据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提供合理建议。
5、黑板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计划第 5 部分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了解由交通线路、交通点组成的交通网络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2. 流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案例,学会分析影响运输方式选择和运输布局的因素。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种主要交通方式的特点。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新课介绍:“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第 5 章第 1 节中的交通方式和布局。
主要现代交通方式
师:刚才播放的视频中,给我们展示了哪种交通方式?
学生:铁路运输。
卫生: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注意:不要将交通方式与运输工具混淆。)
学生1:铁路运输。
学生2:公路运输。
学生 3:航空运输。
一、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组织学生独立学习这部分知识,完成教程中的连接题,并投影学生完成连接。”
2、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检查辅导计划上的项目。完成后,让学生检查电脑上的项目。”
结论: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必须根据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货物的种类、数量、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并以以下原则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更多、更快、更好、更经济。
“播放交通变化视频”
3、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高速——缩短运输时间,提高吞吐量
大型化——扩大运输车辆的装载能力
专业化——开发集装箱运输技术
交通网络及布局
交通网络
概念
高中地理课程计划第 6 部分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了解日本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农作物及出口农产品,能够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讲解。
4.分析总结日本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特点等。以日本沿海产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征。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困难:
一、日本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复习题】上节课我们在《国家地理》中学习了新加坡。我们是从哪些方面了解到的呢? (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我们将像上一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地形(板书)
【看地图】请将地图册翻到日本页面,找到分层彩色地形图。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你能概括一下日本的地形情况吗? (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中间高,四面低,沿海散布着狭窄的平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小岛组成。海岸线蜿蜒曲折,有许多优良港口。这总结了它的地形组成:)
2. 气候(板书)
[问题]根据其陆地和海洋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来分析其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有较强的日本暖流)
3.河(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和长度,分析其原因(短而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多、土地小)
4.资源分配(板书)
森林——降水丰富的山地;地热能——位于欧亚板块与台北板块的濒死交界处,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 - 位于季风气候区)
[提问]通过前面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研究,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提问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以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面积小,人多地少。水稻产量高,可自给自足。
措施: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改良种子的培育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近海养殖业发达。千岛暖流和日本暖流在此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
其他:山上种植水果、蔬菜,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
【图读】引导学生阅读日本产业分布图并思考问题。
1.如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技术等;其他社会因素)
2. 日本的重要工业部门有哪些? (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工、纺织)
3、日本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板书)
(优点:国土面积小,国内市场小,矿产资源贫乏;缺点: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强,海岸蜿蜒,优良港口众多)
4、日本的产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拥有众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原材料、燃料的进口和工业产品的出口)
【导读】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我们是否可以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材料严重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
【指导】阅读教材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 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高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小
2、人口问题
老化严重
(2)日本人口输出
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3. 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平原面积较小。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因此人口和工业也集中在这一地区。
高中地理课程计划第 7 部分
1、了解五种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了解由交通线路、交通点组成的交通网络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结合具体案例,学会分析影响运输方式选择和运输布局的因素。
1、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种主要交通方式的特点。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第 5 章第 1 节中的交通方式和布局。
主要现代交通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刚才播放的视频中,向我们展示了哪种交通方式?
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五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一、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组织学生独立学习这部分知识,完成教程中的连接问题,并投影学生完成连接问题。
2、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展示表格并引导学生检查辅导计划上的项目。完成后,请学生检查计算机上的项目。
选择运输方式时,必须根据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货物的种类、数量、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并本着速度、效率和经济性。
“播放交通变化视频”
3、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高速——缩短运输时间,提高吞吐量
大型化——扩大运输车辆的装载能力
专业化——开发集装箱运输技术
4、交通网络及布局
(一)概念
(2) 构成要素: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水路等。
交通点:车站、港口、机场等。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势以平原为主,比西部地势平坦、平缓。而且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城市多,交通需求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交通布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后,请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以下问题:
(2)南昆铁路沿线分布着哪些资源?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及经济水平如何?
(四)复杂自然条件下我们靠什么克服困难?
【学生回答1】:南宁的海拔不到100米,昆明的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地处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地震、滑坡多发。南昆铁路的建设必须克服这些天然障碍。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资源丰富。
师指教:具体分配了哪些资源?
【学生答案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洞穴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经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非常好的答案!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障。因此,南昆铁路沿线共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全线桥梁和隧道占31%。南昆铁路也是我国技术最先进的铁路之一。
通过对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需要学生了解五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运输货物和运输量的特点,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我们还了解现代交通的主要特点;交通网络的布局特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目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技术提供保障,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运输方式及布局
1、运输方式:
1、五种方法及其特点;
2、交通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2、交通网络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络中的线、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等。
高中地理课程计划第 8 部分
1、掌握外力的表现形式,能够举例说明自然界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看懂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分析原因,提高看图分析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
2、外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困难
外力的各种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表面形态。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新课程
复习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除了我们上节课学到的内力外,学生还用什么力来形成面形?我们将在这堂课上一起学习。
第二节:新课程教学
(1)外力和能量来源的概念
老师提问
1、外力的概念。
2、外力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称为外力。
2、外力施加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主要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塑造地表形态。
继承与变迁现在我们知道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主要有四种:风化、侵蚀、搬运、沉积,那么这四种方式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详细学习。 。
(2)外力的表现形式
1. 风化
老师解释说,风化是指地球表面或附近的坚硬岩石和矿物与大气、水和生物接触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整个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图为老师展示风化示意图,让学生更容易了解风化过程
过渡风化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外部力量还能做什么?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展示 老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实验设备: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然后开始描述实验过程。将托盘倾斜30°,将沙子放在托盘顶部,然后从托盘顶部慢慢倒入水。学生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得出结论,水把沙子冲下来,然后把它带下山。终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停了下来。
老师引导这是外力的另外三种表现:侵蚀、搬运、堆积。
2. 侵蚀
老师解释说,正如学生们刚才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为侵蚀。当然,这种效果不仅仅来自流水,还来自风、冰川和空气。
图片展示了风蚀蘑菇、海蚀悬崖、冰斗或U形山谷、角峰等地貌景观。
过渡 在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侵蚀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貌。现在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流水侵蚀沙子后会发生什么?它带走了沙子。这就是运输功能。
3.交通功能
教师小结 除了水之外,风也有输送作用,特别是在沙漠地区和沿海地区。风的输送也很重要。流水和风的输送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物质逐渐沉积。这种效应称为沉淀。
4. 沉淀
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观察托盘中水冲下的沙子的大小和位置之间的关系。
老师总结说,在沉淀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料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料后沉积。因此,沿着水流的方向,我们首先看到颗粒较大的沙子,越往前走,沙子颗粒就越小。自然界也是如此,随处可见砾石、沙子、淤泥、粘土等不同粒径的沉积物。
除了流水的沉积形成冲积平原之外,风的沉积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堆积地貌图片-月牙形沙丘图片
第三步:巩固和改进
启发性问题 以上是外力的四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风化-侵蚀-沉积-搬运
老师得出的结论是,风化作用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为沉积物的输送提供了条件。因此,这些形式的外力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正是在他们长期的缓慢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表面形态。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不断破坏地表,将坚不可摧的物质从高处输送到低处堆积。总的趋势是使表面波动趋于平缓。在塑造表面形态的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而且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
老师将展示外力作用的思维导图总结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外力的几种表现形式有更深刻的记忆。
第四节:作业总结
摘要:结合板书,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
作业:收集由外力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图片。
4、黑板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计划第 9 部分
1、了解四大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滑坡)的成因和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以及监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地质灾害科学研究进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正确评价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对地质灾害的适应能力;
3、具有阅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科学人生观,使他们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收集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各种信息。
【教学流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配有配音。
【学生回答】简述
【课件演示】重大地质灾害名录
【观看视频】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上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
【观看视频】地震的成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的成因,我们就不难知道地震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了。
[查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造成的直接危害,但实际上,地震往往会带来其他间接危害,而这些间接危害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地震引起的瘟疫等。
【转场】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基本相同。让我们了解一些有关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视频】《火山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与回答】简述
【教师总结】科学家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恰恰说明我们对火山喷发的规律了解不多。要确切地了解这一点,还需要越来越深入的科学研究。
【转题】为什么意大利和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简述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小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然而,火山喷发除了危害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请举个例子。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要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角度(2)从资源角度。
【转折】地震和火山爆发是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表现,另外两种地质灾害也不容忽视。这些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看下面这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回答】简述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常见。
【动画演示】请观看我国地质灾害图。
[提问]如此多的地质灾害看似有些令人震惊,但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请观看下面的视频,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什么。
【播放视频】日本地震防灾
【小组讨论】地震多发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震? (震前、震中、震后三个阶段分别应该做什么?)
[教师摘要]请参阅扩展的材料“发生地震时的回应”,然后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