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颜蕾 张文攀
黄河九曲向东流经甘肃,冲破黑山峡谷,注入宁夏。河面逐渐变宽,水流逐渐减慢,在中卫沙坡头神奇地转了一个S形。从高处看去,两岸的景色就像大自然绘制的太极图。
光明日报记者李娜画的宁夏沙坡头写生
到达沙丘顶部的观景台,风力涡轮机在天际线上旋转,金色的波纹覆盖了整个河流和沙丘。一座公路高架桥西穿香山山脉、腾格里沙漠,跨过黄河,向东延伸至远方,形成一片片浓绿和深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这句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被刻成石碑,与王维的铜像一起置于观景台中央。
宁夏沙坡头集沙漠、黄河、山地、绿洲于一体。既有西北风光的雄伟,又有江南风光的秀丽。宁夏中卫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句话出自《塞城使者》,是公元737年春王维从长安到凉州途中写下的。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词言》中称其为“千古奇观”。永恒的奇观,不仅是日出日落、黄河东流等永恒的物理景观,更是诗所引发的情感共鸣。”院长郭艳华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说:“诗人用孤烟中的‘直’字来对应夕阳,‘圆’不仅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观,也传达了体现了豪放进取、海纳百川的盛唐精神。”
“今天要领略这‘直’和‘圆’的雄伟,就必须看看被称为‘控沙魔方’的草格。”宁夏诗词协会会员、沙坡头景区总经理助理杨富国说:“老一辈治沙人正是靠着这些一平方米的小草方,控制了肆虐的沙尘暴,创造了风沙。”堪称‘绿进退沙’的世界奇迹。”
开车进入沙坡头景区的沙漠腹地,可以登高眺望远方。在起伏的沙丘深处,突然出现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
游客在宁夏沙坡头体验滑沙。宁夏中卫市委宣传部供图
“戈壁滩地广人稀,风大、光照强,适合大规模连片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正在考察“海洋”的龙源电力宁夏公司总工程师潘占国带领记者来到一排光伏板中间,“光伏板距地面3米,草地方格下方铺设草方块,可以保护光伏板免受风沙的破坏,并且光伏板可以阻挡阳光,并可以大大减少地表水的蒸发。
“这是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研发出来的沙漠育苗工具。”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喜明曾跟随老一辈治沙工作者到沙坡头搭草地广场,大半辈子都在与腾格里沙漠打交道。参与治沙绿化面积超过80万亩。他将手中的“干”字形工具递给记者,说道:“用工具底部的刺刀夹住秧苗的根部,插入沙下约50厘米的湿沙层中,露出苗尖,避免铲水损失。”几分钟之内,记者也用这个工具种下了三四棵树苗。
当地民众在宁夏沙坡头光伏项目基地植苗。光明日报记者 颜蕾 摄
如今,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已治理沙化土地超过150万亩。治理区天然植物种类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提高到42%。腾格里沙漠宁夏地区向西北后退25公里,治理率达到90%。
随着沙坡头生态恢复加快,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中卫保留了一小部分沙漠,将其打造成“沙漠客厅”,体验黄河和丝绸之路文化。 2023年,中卫旅游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6%。
游客在宁夏沙坡头体验羊皮筏漂流黄河。宁夏中卫市委宣传部供图
“许多因沙尘暴而离开的村民已经重返工作岗位并开始做生意。”在沙坡头景区门口的乡村振兴体验中心,迎水桥镇党委组织委员蒋静指着由农家院改造而成的红色报告厅。 “镇里各村联合成立文化旅游合作社,举办培训班,邀请村里治沙模范、财富领军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讲授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群众参与。调研组参观。每天每个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每个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
《光明日报》(2024年9月1日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