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界主席()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人、“四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国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主编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创始人
他是——?
何苏六教授简介:
何苏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界主席();中宣部文化名人、“四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董事长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教影视协会副主席、中国电视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创始人兼主席、“纪录片综合评价体系”项目主持人。
代表作有《中国电视纪录片史》、《纪录片观念》、《中国纪录片30年:话语权与话语演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等。
纪录片《母亲,别无选择》荣获法国第五届国际青年电视节大奖,纪录片《移民》荣获2007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最佳长纪录片奖。
先后担任法国第六届国际青年电视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英国东方纪录片节、中国电视“金像奖”评委会副主席。鹰奖”、中国政府“星光奖”等评审工作。
对比:真心“可爱”
当我第一次看到何老师的简历时,他的众多地位和奖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词:“人生赢家”。同时我也暗暗觉得何老师一定是一个很认真的人。采访前,川川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电视学院大楼二楼,来到何老师的办公室。
起初,我担心何老师太忙,或者我们的问题太天真,采访会陷入无声的尴尬。事实证明我们过于担心了。其实何老师很随和,和我们互动也很融洽。他不自觉地敞开了心扉,玩得很开心。一小时的采访显然太短了。他的一言一行都流露出他的本性。随着采访的进行,我们越来越感觉自己是在和一个“可爱”的朋友喝酒。同时,他那略带“反差可爱”的性格也深深吸引了我们。它改变了我们在采访前对严肃甚至难以接近的名人的印象。所以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最后,我们用六个关键词来概括他的学者经历。
激情:一个月内完成博士论文的有趣灵魂
何苏六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出版的专着、发表的论文、主持的项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可观。撰写、编辑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3篇,担任编导7部纪录片,主编1部,联合制片人1部,监制1部,制片人1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 ,获得15项国际和国家奖项,并担任过许多重量级的社会职务。但如果认为他是一个无聊、宅在家里的书呆子,那就错了。相反,何苏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灵魂。
在这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何苏六除了谈到努力学习、写论文、努力教育学生之外,还谈到了许多自己的生活轶事。比如,当他谈到当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他在1号公路上边开车边跳舞;当他谈到年轻时如何在周五晚上和朋友打羽毛球,以及如何与朋友一起打羽毛球时。比赛结束后出去喝酒,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何苏六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并不觉得写论文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相反,这是一次非常愉快和愉快的经历。他每天都在图书馆呆到最后,每天能读完5000字。第二天醒来,我去一家日本餐厅享用美味的食物。周末我也约朋友一起打球。可以说是非常规律、高效。何素六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当时是如何做到的。他觉得当时在哥伦比亚图书馆,他拥有纯粹、无限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凭借着心灵的投入和平静,他能够放松身心,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以至于他后来的成绩远远超出了导师朱玉君的预期。 “当时我还记得朱老师惊讶地看着我,一副完全不敢相信的表情(笑)。”
传承:为学生铺路的人生导师
何苏六本科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 1996年毕业后留在传媒大学(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任教。何老师其实也想过去凤凰卫视工作,但与导师沟通后,他觉得纪录片需要传承,所以他毅然选择留在学校学习纪录片。早在浙江师范大学时,何老师就担任过班主任。后来,研究生毕业留校后,何老师还担任了97电视新班的班主任。因此,班主任这个工作对于何老师来说并不陌生。
当被问及平时如何指导学生时,何苏六老师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我原本以为像他这样的学术大师、行业领军学者会对学生提出极其“残酷”的要求,没想到他更“在乎”的是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他要求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拥有灿烂的生活态度和蓬勃的进取精神,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自由、快乐地成长,不希望太多的限制束缚他们的天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需要按照既定的模板去模仿别人,这样每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才会更大。何老师表示,他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他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善良。做人如此,拍纪录片亦如此。一部纪录片之所以获奖,是被后人广为人知的。传播首先取决于灵魂的纯洁性。除了做人,何老师经常教育学生:“做事先要有格局,小事不要着急,做事要先做大事,但大事不是小事。”他认为当代年轻人应该具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善于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比如在北京,你可以去看戏剧、展览等艺术作品,以提升你的视野和风格,让你更有创造力。每到毕业季,他都会组织一次毕业旅行,和同学们听海风、爬山、驰骋草原。在他看来,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他方面都不会太差。
用他的话说,何老师与研究生、博士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他们毕业后经常一起吃饭或一起旅行。这个过程给他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他在博士生韩非的论文后记中写道:“我的导师是一个心有猛虎、细闻玫瑰花香的人,他大方、平易近人……他有温柔、善良、长辈的细腻……”何老师始终具有江南人的细腻,对学生和工作耐心细致,让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尊敬他。
责任: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品牌创始人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细腻和执着,何素六的格局和视野都在不断拓展。就在今年5月,何苏六刚刚参加了俄罗斯塞瓦斯托波尔第十五届“共赢”国际影视节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分别在《电视研究》和《人民日报》发表论文《2018》。 《2018年中国纪录片创作发展透视》《为时代留下影像:中国纪录片新动态新趋势》。同时担任2018年各类大型论坛的嘉宾和主持人,还制作了多部纪录片,完成了多个项目。它是国家级项目,具有许多重要的社会地位。
在教授研究生、博士生的过程中,何苏六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创建了一些专业品牌: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蓝皮书》、纪录片综合评价体系、中国纪录片论坛等。国家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整合国内外高端纪录片资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纪录片、中国了解国际纪录片的重要参考。被业内称为“中国纪录片谷歌地图”。香港中文大学英文学术期刊专门为本书撰写了长篇书评。
“纪录片综合评价体系”(DES)运用大数据思维,打造纪录片综合价值评价体系,为纪录片产业化进程和传播效果评价提供标准参考。依托评价体系和强大的科研能力,主持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形象建设、教育部、文化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纪录片建设等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政策和行业标准,并受邀进入中宣部、文化部智库咨询机构名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建议为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提供依据沟通效果评估。还有“中国纪录片学会奖”(CAADF):被业内称为“中国纪录片奥斯卡”。围绕颁奖典礼举办的国际高峰论坛、国际新趋势追踪、年度焦点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纪录片盛典。奥斯卡金像奖以“最佳国际传播”、“最佳中国题材国际制作”等奖项的设置,促进纪录片国际传播价值的释放。同时,在上海国际电视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电视节上专门发布了《纪录片行业数据发布》,让世界了解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适时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话语权。 “CDRC出品”品牌也在不断发展。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先后参与《网络时代》、《长征纪事》、《黄河谣》等纪录片的制作制作,相关作品入围美国、法国圣丹斯电影节阳光纪录片节、台湾纪录片交流会等多个国际节展提案均广受好评,以纪录片为媒介,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电视台协办的2019·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于4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 4月3日当天,“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揭牌仪式举行,启动“纪录片中国”传播项目“新中国70年纪录片全球合作项目”。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柳,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副部长孙玉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等120余位知名纪录片专家、学者、导演、制作机构高层、电影节及媒体领导共同见证了本次盛会。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一带一路,简称:)是在国务院信息化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国家级国际纪录片合作机构平台办公室。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献资源的聚合和共享,搭建多边、公共、智库平台。会员单位由国内外智库研究机构、专业制播机构、纪录片节展平台等组成,首批会员单位59家,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为会员单位。主席单位。已正式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谈起这些品牌,何苏六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而自豪地向我们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
奋斗:为纪录片梦想奋斗的学者
由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正式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何苏六担任社团主席,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为主席单位。对于何苏六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个想法从开始到实施只用了三周时间。这让很多人难以置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背后的艰辛。何苏六和他的学生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很多事情他自己做,睡三个小时已经是奢侈了。他的工作跨越了欧洲、中国、美国东部和西部等多个时差,但他从不感到疲倦。相反,他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价值、很享受的事情。他创办纪录片研究中心时就有一个理念:国家高度、国际视野、学术品格、中国风格。当一个小东西在大平台上发展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能量。纪录片研究中心就是这种情况。何苏六表示,“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界将全球所有的纪录片资源放在这个平台上,为全球纪录片同仁服务。媒体可以联合拍摄,同事可以互相交流,为主播工作室输出。培养人才。
说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何苏六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何老师先是参与了国家纪录片政策的咨询,随后在2011年成立了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今年恰逢纪录片定义中的纪录片诞生100周年。何苏六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他说:“我记得2011年12月23日星期五晚上,我们出去吃晚饭庆祝,所以以后的纪录片奥斯卡颁奖典礼将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举行。”最初,他将奥斯卡金像奖设想为一场大型“派对”。大家围坐在一个圆形的舞台上,温馨而平等,人人都可以享受。 2013年,无人机技术首次出现在奥斯卡颁奖舞台上,随后又引入了3D打印奖杯技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何苏六在飞机上完成了奥斯卡纪录片颁奖典礼的主题曲《你是我的名字》。后来这首歌被广泛传唱,也被戴玉强、程志、水木年华等艺人翻唱过。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成绩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但对于何苏六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经历。这段经历有笑有泪,充实又令人着迷。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
在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上,何苏六邀请了国际知名学者,其中一位是威斯敏斯特中国传媒中心研究员,另一位是美国南加州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关系。他们的演讲PPT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沟通效果,所以何老师继续和他们一起修改,直到论坛开幕的最后一刻。最后,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修改,让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建立这些优秀的品牌确实不容易,要忍受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问题,但何苏六没有一刻退缩。从何苏六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直在努力的人:经常可以看到他去各种论坛和活动宣传中国纪录片,深夜剪片,努力举办活动。努力工作,不求细节,力求完美。他还经常转发一些前沿的文献信息和知识。看得出来,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没有停滞不前。相反,他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和思想,为中国纪录片事业和自己做出贡献。执着的梦想和努力。
创新:现在应该是中国纪录片时代
最后,何苏六还谈到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和未来方向。他觉得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国》突然把纪录片从小众推向了大众时代。随后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几年之内,它已在中央电视台九频道、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等四个专业纪录片频道播出。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何苏六表示自己也去过这么多国家。他觉得中国市场非常巨大,资源非常丰富。现在互联网也在不断发展。很多中文纪录片可以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观看。互联网与纪录片的结合,让传统纪录片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中国拥有丰富而未知的本土文化,这是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潜在驱动力。他说:“这应该是中国纪录片的时代。”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何苏六表示,未来中国纪录片可以尝试更多新技术,比如VR、人工智能等,进行更多跨界尝试。 ,替代一些娱乐元素,会提升纪录片的影响力和产业发展。他觉得自己并不排斥一些明显年轻化的纪实作品,但一定要做好专业边界的引导和划分。他认为纪录片应该突破圈子,在每个阶段呈现一个新的状态。即使在传播方面,也不应该仅仅依赖传统媒体,甚至可以尝试新媒体,感受新技术带来的魅力。
采访最后,何苏六的研究生张家齐告诉我们:“第一次见到何老师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何老师并没有讲很多学习计划,而是告诉我们所有的同学要保持友善和慷慨。 ,不要为小事而烦恼,做一个有格局的人。这句话奇迹般地帮助我解决了我漫长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很容易被忽视,但却很重要。人生最重要的问题,这是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多年来,何苏六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和信念,留在学校继续开发和研究中国纪录片。他不断扩大自己和学校的架构,利用学校的资源平台建立了文献研究中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母校发展成为中国的文献研究中心。可以说,中国传媒大学与何苏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这是何苏六所坚持的梦想,也是他想传递给每一位中国学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