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与健康
这里所说的禁欲,特指禁欲,也就是佛教中所谓的梵生,就是持淫戒、断除色欲的清净修行。是梵天之旅,色界第一禅天,故名梵寿。
佛教认为,贪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源。若欲脱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入五界,必须先断除贪欲。例如,在《四十二章经》中,“佛言:男子缚于妻家,胜于牢狱。狱有出狱期,妻无期”。爱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怎么会害怕逃跑,即使有虎口的危险,心也愿意自投罗网,所以说普通人。可以逃离这个世界。”又曰:“无非是色欲,无非是色欲。有一物,若二者合一,天下无人能为道人。”因此,僧人以戒房为第一大戒。为了使僧人能够有效地遵守这一戒律,佛陀还为僧人制定了一系列男女之间的行为规范。要求之严格、细致,居所有宗教之首。对于在家信众来说,佛教要求他们不邪淫,并鼓励他们在一定期限内学圣行、持八戒。佛教梵行生活的要求对佛教徒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另开一篇文章来讨论。
我们知道,在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中,仍然存在着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更何况,在生物界和动物界,性行为已经成为生命传播的基础。它是生命世界中最原始、最神奇的本能。伴随着大快感,是欲界众生最大的欲望。因此,我国孔子在《礼记?礼运章》中说:“饮食男女,乃人之大欲所在”。 《孟子》卷十一云:“食色,性也”。 《圆觉经》云:“若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卵生、胎生、化生、湿生,皆为淫欲正”,在生命的世界中,恐怕只有极少数道士能够抵抗或者征服它。所以古人说:“出家是男人的事情,不是帝王将相能够轻易做到的”。
佛教三大语言中,目前流传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巴利语佛教僧侣仍严格遵循佛教戒律修行梵天。在汉传佛教中,汉族地区和越南的僧侣仍然按照丛林制度保持独身;明治维新以来,大多数日本僧侣以各种理由被允许结婚生子,并且不忌肉和鱼;韩国和朝鲜受日本影响,有些僧人有相当多的家庭。藏传佛教继承了印度佛教后期出现的密宗宗教。除主流的格鲁派外,大多数其他教派的喇嘛都被允许结婚生子。
下面,笔者拟从养生角度分析男女性冲动和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和践行禁欲。
(一)男女性冲动和性行为对人体和心灵的影响
性冲动和性行为就像饮食一样,是生命世界中非常自然的生理现象,根本不存在道德问题。人类是具有高度发达的思想和能力的高级生物。随着家庭、部落、民族和国家的出现,以及社会文明的日益发展,人类的动物生理本能不断异化和泛化,其影响力逐渐减弱。思想、宗教、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往往掩盖了人们的本能需求,使人们很容易忽视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很难准确评估性冲动和性行为对人身心的影响。近代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用“梦分析”等方法解释说,性欲是决定一个人性格成长和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这仅仅触及了性影响的表面。
人类本身就是性的产物。由于种族繁衍的本能,当人到了一定年龄时,除了第二性征的出现外,体内还会分泌大量的男性和女性荷尔蒙,驱使人们去寻找或吸引自己的“他人” 。俗话说:“男当嫁,女当嫁。”这时候,因缘凑合,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形成了和谐和谐的关系。通过爱情和婚姻建立稳定的家庭,那么你的身心都会得到极大的安慰,甚至会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促进你的事业发展。看来,它可能一生都不会下降。有资料表明,和睦的家庭和幸福的爱情生活是人类健康长寿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凡夫俗子都被情欲所驱使,不免成为“欲望的奴隶”,痛苦多于快乐。情况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求爱失败,或者受到来自内外不恰当的强力压制,或者夫妻不和,“饥饿”得不到满足,爱反而会导致仇恨,往往会引起内分泌失调,精神抑郁和不快乐,这可能很严重。精神分裂,甚至自杀,或者做出不合理的、自毁的、违法的、犯罪的、危害社会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甚至得罪了自己的妻子,必然会高兴极了,痛苦不堪,不仅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而且还可能感染性病和性病。艾滋病,导致家庭破裂。上述反面例子可以说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我国的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戒律,少年时气血不稳,戒律在于性”。中医和道教对男女性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 《抱朴子内篇?韦志》云:“人不能坐无阴阳,而致病。纵欲纵欲,不能克制,则命断矣。善术者。”能走遍补脑,用朱常回阴丹,采金池玉液,引三无化凉,使人一生美丽。”名医孙思邈。唐代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女,不可无男,无妻则心动,心则动”。想想就大了,就容易亏了,导致精液外泄,小便浑浊,鬼病一损。”
因此,一味地强调所谓“保自然理,摧人欲”,忽视或压制人的正常生理需要,或一味宣扬性解放,甚至灌输淫乱、偷窃,都是十分有害的。
(二)如何看待僧侣的佛教生活
既然说良好的爱情生活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而过度压抑性欲会“坐以待毙”,那么为什么佛教还修习梵天呢?修习梵天是否违背养生之道?这里存在一个如何理解和实践禁欲的问题。
首先,佛教是一种以解脱生死为首要目标的宗教信仰。为了摆脱生死,一个人必须修持梵行。例如,《菩提经》中说:“一切众生若欲超脱生死,避免轮回,必先断贪欲,除爱渴”。至于养生,一般来说,只是解决现世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一个人无论怎样保持健康,也不可能永远活下去。只有摆脱生死之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太子时,宫女很多,但在他看来,都是无常、不纯洁的,只会增加人们的烦恼。于是他毅然出家修道。终于有一天他悟道了,在菩提树下成佛,证得不朽不朽的大涅槃。可以说,佛陀是僧人修行梵行的最佳典范。 《楞严经》卷六: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律,为三目的地说说,所谓摄心即戒,定因戒而定,定因定而生慧,是是。称为三学不可缺。
阿难,你为什么认为我的名字是戒呢?六界众生心若无贪欲,则不随生死相续。当你修习三摩地时,你就从世俗的劳动中诞生。贪欲不除,尘埃就出不来。即使你有很多智慧和禅定,如果你不停止淫乱,你也一定会堕入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族,下品魔女。这些魔族也有弟子,每一个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大道。我灭度后,法末,世间将有许多魔人兴盛。泛行贪淫淫乱,作为善知识,会令一切众生堕入爱见的深渊,迷失菩提道。您教导世人修习三摩地,首先要断除淫乱之心。这是如来,第一佛,世尊,初定清净法。是故阿难,若离淫行禅定,如蒸沙石欲成米。数十万劫之后,就只能称为热沙了。为什么?这不是米,而是沙子和石头。若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觉,皆是淫根所致。如果你真的淫乱了,你就会堕入三道,永远无法摆脱。如来怎样才能涅槃呢?性交的机会肯定会被消灭,身心都会被切断,被切断的性也就消失了。这就是我们对佛菩提的期盼。我这样说,就叫做佛法。如果你不这么说,那就是伯勋的理论了。 ”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佛教修行梵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一个渴望解脱生死的出家人,他只能无条件地受持淫戒,精进修行梵行。
其次,修行梵天可以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对于常人和不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压抑性欲会“坐以待毙”,但真正修行的人却能彻底化解性冲动和性妄想,化贪欲之毒为甘露,这就是对健康大有裨益。道家内丹术可以“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在佛教中,僧侣除了有严格的戒律和制度保护外,还可以通过修行经教、修止观等来转化贪欲。嗔、痴三毒。所以,自古以来高僧、道士的长寿绝非偶然。对于普通僧侣来说,修行梵行至少可以消除各种欲望的纠缠和家庭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修行,投身于弘法事业。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大量事实也证明,清净无欲确实有利于健康长寿。
然而,在我国的汉族地区,僧人出家的原因各不相同,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处境往往也有很大差异。当前佛教界和整体社会环境要求“僧人如僧人,寺院如寺院”,使绝大多数僧人仍能保持“僧服、素食、独身”。然而,就修行梵天的内外环境而言,与上座部佛教国家相比是相当贫穷的。首先,僧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二是僧人登记管理、僧职考核、僧人制度建设还比较混乱。没有统一有效的约束机制,僧人教育也比较落后。第三,大多数出家人都忙于自己的事务,或忙于念经、忏悔,真正能打坐、修行止观的人很少。四是不少寺庙成为旅游胜地,环境恶化,寺庙贫富差距拉大,管理跟不上。第五,佛教信徒整体素质低,对佛教了解较少,功利性较强。她们大多是来寺庙上香、做佛事的女性信徒。但寺庙对僧侣与信徒、与社会的互动缺乏必要的规定。第六,现代社会日益开放,物欲流动,声、色、光、电的诱惑与日俱增。这种情况,让不少修士陷入了两难、不知所措的境地。尤其是年轻修士,内心世界很难平静。有些人对学佛、弘扬佛法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修士们人才流失严重。有的对道教、养生等失去了信心,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今天的修士立志出家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想要有效、顺利地修行梵行更是难上加难。正视上述问题,切实做好佛教信仰建设、道教建设、制度建设等自身建设,将成为佛教界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梵行净化身心,软化身体
贪欲是由内因和外因所产生的。一般来说,佛教徒因为素食,外出时有很多不便。更何况,吃素、独身的僧侣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尊严和自我约束。在当今这个道德败坏、异端邪说、诱惑不断、声色横行的时代,一般居士想要避免淫乱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出家人彻底断除一切色欲呢!因此,社会各界应对僧侣多一些理解、尊重和关爱。居士不但要亲近师父,还要讲究礼仪,保护师父。作为一名出家僧人,不仅要一生过着清净的梵行生活,而且还要身心健康、温柔。这是普通养生方法无法解决的。你必须有一些特殊的预防和实践观念和措施。
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发大菩提心,以超脱生死、继承如来家业、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己任。必须能在法中生起极大的喜悦,通过修行获得“禅法之乐”。这是维持梵天生活纯洁的关键。重要前提。
其次,通过虔诚的祈祷和庄严的受戒仪式而获得戒身,会产生相当大的驱邪避邪的力量。受了戒之后,就必须遵守,尤其是四根本戒。僧人学戒五年,不离皈依处。目的是通过戒律生活培养良好的僧侣品格。所以,年轻的修士最好去丛林或者道教好的寺院修行。有些寺庙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道德风俗良好,管理严格,所以前来登记常住的人不少。在相当程度上,这是梵行的需要。
第三,梵修重在修心。强行压抑性冲动很容易造成伤害,但却不是根本解决办法。关键在于从心里去疏导、去化解。例如,《四十二章经》云:“有的人,因淫乱而欲断其阴。佛言:‘若断其阴,不如断其心。’心如功德,若功德止息,诸行皆息,若断阴何用?两个心是沉默,既没有形式,也没有行动。”修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念佛、念经等。 、礼拜、忏悔等等,但最重要、最有效的补救方法,就是在禅修中修习不净观。为了帮助信徒,特别是出家人,断除淫欲之念,大乘佛经中对男女的肉体、血肉是污秽不洁的,有很多的描述。男人和女人的性外表是虚假的和不真实的;女人是弱点和灾难的结合体;贪婪和淫欲、通奸的危险和通奸的后果;修行梵行的重大意义和无量功德。例如,《摩登女经》中,“佛言:‘汝爱阿难几?’妇人言:“我爱阿难的眼睛,我爱阿难的鼻子,我爱阿难的嘴,我爱阿难的耳朵,我爱阿难。”佛言:“如果眼里有泪水,鼻子里有粘液,口里有唾液。耳内有污垢,体内有粪尿,夫妻间就会有不洁的臭味。”有恶露,恶露有子,有子,有死,有恶露。死亡,并有哭泣。”具体而言,观不净是指憎恨其他身体而不观照他人。有两种类型:纯洁和厌恶自己以及观察自己不纯洁。前者观察自己的身体有九个阶段,即:(1)死亡阶段,(2)肿胀阶段,(3)青瘀阶段,(4)阴部阶段,(5)不良阶段,(6)血涂片阶段,(7)虫吃阶段,(8)锁骨阶段,(9)提举阶段。后者观察自己有五种不净,称为五种不净。即:(1)种子不纯。物质系统是由因缘所形成的,所以内在(烦恼、业力)和外在(父母精血)的种子都是不纯的。 (二)居住地不洁净,在母腹中十个月也不洁净。 (3)身体不净,是四界不净所致。 (四)外相不净,此身九孔常流不净。 (5)毕竟,它是不纯洁的。即使死后留在坟墓里腐烂,也将永远不纯洁。这些观想成就中的任何一个,对于治疗性妄想都会有极好的效果。
第四,和尚也是血肉之躯,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更不能济济众生。所以,不能一味逃避,一定要面对异性,同时还要小心翼翼,避免过多或频繁的接触,以免被别人嘲笑,或者日积月累让自己陷入热恋。例如《四十二章经》中云:“当心勿视妇女淫欲,亦勿相言。若与我言,正心想之。我是沙门。”在乱世中,我应该像一朵莲花,而不是泥土。”老的像母亲,长的像姐妹,年轻的像姐妹,年轻的像孩子。活得清净自在,消除邪念。 “虽然女性有很多弱点,但大多数女性都是虔诚的、善良的、细心的,而且是佛教徒,具有强大的外在保护作用,也是接受和解脱的对象,也是可以修行和成就的。观世音菩萨以女性形象显现在《法华经》中,连龙女都可以显现为佛,因此,对于女人是否是“虎”,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自己的心。
第五,要有远大的志向,精进修行,积极投身弘法利生事业。他应该精神充实,没有时间去关心别人。他还应该能够避免性妄想和性冲动。过去,佛教活动多而密集,安排在丛林中。我想这不仅仅是寺院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个人修行的需要。
第六,在生理方面,男女各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必须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以便先发制人地引导、转移、解决。你应该照顾好你的眼、耳、鼻、舌、身和五种感官。不进入色情环境,不观看、收听淫秽的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同时,你应该增强对这些逆境的免疫力;在饮食方面,不吃肉,不喝酒,不吃刺激性食物,不要暴饮暴食。衣着方面,内衣不宜过紧,衣物、被褥不宜过暖,以免“饱暖而淫欲”。日常生活中,注意早睡早起,心情放松,不要太劳累。除了拜佛、工作之外,最好做一些体育锻炼,比如打拳、做操、慢跑、散步等。平时干洗、轻叩牙齿、按摩脚底涌(涌)泉穴)和三阴交穴,艾灸关元穴,注意排便时屏气,咬紧牙关,提肛缩肾,有利于补肾强身。
注重或做到以上六个方面,一定会带来清净梵行、身心和谐。
此外,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僧人信仰减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或业障重、性欲旺盛、修行能力不足,或不能适应寺院严格的规矩和修行生活。对他们来说,保持独身和过纯洁圣洁的生活尤其困难。经常“坐则生病”,所以还是尽早还俗为好,避免不仅影响佛法,而且对自己的身心造成损害。佛教早就有还俗的人道制度,比如僧侣可以六次还俗;佛教对出家、受戒有严格的要求,但如果出家还俗,手续很简单,只需要向僧团中的任何人宣示即可。现代社会强调信仰自由,还俗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还俗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信仰。当然,出家时最要谨慎,出家后就应该精进修梵行。如果我们也能注重养生之道,爱护身体,达到清净圣洁的生活,温柔的身心,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