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枣庄:红色基因土地上的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热潮

“夕阳西下,微山湖静悄悄的,我弹着心爱的土琵琶,唱着那首动人的歌……”站在船头放眼望去,湖面碧波荡漾,鸟在飞,鱼在跳,芦苇在碎。湖村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中,让人感觉置身于一片宁静祥和的地方。

枣庄是一块充满红色基因的沃土。在这里,八路军第115师开辟了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打通了华中—太行山—延安的秘密通道;在这里,铁路游击队在百里铁路网上挥舞着武器,出没于茫茫山海,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在这片红土地上,“工业强城、工业兴城”的热潮正在掀起。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表示,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建市60周年为契机,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吸取精神滋养从优良革命传统出发,凝聚进取力量,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5月底,记者来到枣庄,聆听历史的声音,追随红色足迹,感受老区的变化。

重新发现红色足迹

微山湖上,一艘“红船”缓缓驶离岸边,海浪拍打船体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8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铁路游击队的故事。

铁路游击队就是八路军第115师“鲁南铁道大队”。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以临城(注:今薛城区)为中心,沿着数百里的铁路线奔腾,出没于万山千湖。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同时,开辟秘密交通线,护送大批干部和战略物资安全出境。

“作家刘知侠与游击队生死存亡,以洪振海、王志胜、杜继伟、刘金山等鲁南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事迹为基础,创作了这部小说”铁道游击队”。枣庄铁路游击党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孙忠奇说。

走进铁道游击纪念馆,一幅名为《黄布村激战》的油画格外引人注目。油画中,铁道游击队第一队长洪振海一马当先,跳出战壕,手里拿着机关枪,向敌人拼命扫射。他的右手腕上绑着一块红布。据洪振海的妻子李桂珍介绍,这块红布是游击队唯一的党旗。当洪振海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时,组织将这面珍贵的党旗交给他保管。

从此,洪振海用生命捍卫了党旗。但遗憾的是,他直到去世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被批准入党。

张存坡、王光山、常尚连、孙承启、徐光才……烈士的名字在铁道游击队的名单上熠熠生辉。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抵抗精神。

2015年9月,洪振海的战友、年近百岁的老游击队员张再新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希望年轻一代了解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历史,珍惜幸福生活,传承铁道游击队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张再新真诚地说。

滕州依托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故事,结合微山湖绿色生态资源,打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史料详实的红色教育基地,为党员干部承载红色教育提供了生动平台。开展党性和党史教育,对中小学生开展红色学习教育。教学现场。

徒步穿越崎岖的山路,游客沿途学习。他们不仅重温了抗战的艰苦岁月,还体验了田园风光。他们从这次旅行中汲取革命先烈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把激发的坚定信念转化为克服困难、创业的动力。

威海高新区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孔令章随父母来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听铁路游击队的故事。现在我能亲身感受到游击队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我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畏困难,努力拼搏!”

▲枣庄铁道游击纪念馆全景。图/枣庄日报

产业蓬勃发展

雄伟的身姿抱犊,英雄的灵魂是铁血铸成的。八路军115师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是一座庄严肃穆、松柏苍翠的公园。前来纪念革命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里是八路军第115师的司令部,也是铁道游击队的“大后方”。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以抱犊崮为中心,连接北部和西部大片山区,向南部和东南部发展大片平原”的战略思想是罗荣桓在这里确立的。

如今,它已成为以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培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为主题的教育纪念园。此外,纪念公园还将抗战红色文化、路南民俗文化、特色教育设施有机融入路南自然景观之中。

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枣庄坚持走“以红色旅游推动产业转型、以产业优化推动旅游发展”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废弃多年的老房子改造成美丽的四合院,让山亭区丰茂镇李庄村的村民摆脱了“贫困帽子”,过上了美好生活

李庄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软、弱、散、散”村庄。全村230户812人,常年外出务工400人。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大部分留守老人和儿童。闲置房屋很多,村庄空心化严重。

2018年,李庄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资金实施“闲置庭院复活”项目。在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征用、租赁、分摊、入股四种方式,盘活村民房屋使用权,将农民闲置院落收归合作社统一规划和功能定位。

陈平表示,要保护村庄风貌、背景,高标准实施乡村总体规划,完善服务设施,让游客能进来、住得好、玩得好、吃得好,让乡村旅游更加精彩。生动活泼。吸引人的。

漫步李庄大街小巷,20多个主题农家院鳞次栉比,包括染坊、石磨、李庄宴席、农家乐、民宿等。游人如织,乡村美女忙碌,勾勒出一幅新时代美丽繁荣的乡村画卷。

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刘四说:“我特别喜欢民宿和民俗风情,在这里可以找到童年美好的回忆,现在美丽的乡村建设得这么好,我真的很感动,就像我自己一样。”找回了童心,找到了初心。”

“每个周末,村里的民宿、农家乐都必须提前预订,否则暂时订不到。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口袋也越来越大。”谈起李庄村的变化,丰茂镇党委书记田坤笑得合不拢嘴。

连接全球旅游的“项链”

微山湖红河湿地、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抱独谷115师纪念园……如果从空中看这些红色地标,它们就像散落在456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红色“珍珠”。它们怎么能串在一起呢?环球旅行的“项链”?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液的生动课堂。与其他旅游业态不同,红色旅游融合历史文化,汇聚精神和力量。

近年来,枣庄将文化和旅游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完善国家红色旅游景区体系,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为此,枣庄以铁路游击活动区为主线,通过深入挖掘、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磨品牌,走向全国,绘制枣庄党史画卷,加快推进构建“立足枣庄、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发展格局。

此外,枣庄还创新联合营销模式,按照“政府树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采取“政企合作、资源整合、自上而下合作、文旅融合”的形式。构建全方位、多方位、层次化、宽领域的文化旅游联合营销格局,着力打造“铁道游击队之乡枣庄”文化旅游目的地。

“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春昌表示,枣庄依托文化、旅游、教育、影视四大传播方式,设计开发了“九个一”课程,即付费缅怀革命先烈,穿一次红色军装,重新走一段交通线,学唱红色革命歌曲,尝一顿回忆辛酸的甜饭,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看一场红色电影电影,观看红色抗战实景剧,参观红色景区,让学生感动一时,铭记一生。

截至目前,枣庄已建成红色A级旅游景区10个、中国百佳红色旅游景区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个。 2020年,枣庄市共接待游客155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2.5亿元。预计今年接待游客超过9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8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枣庄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图/枣庄日报

日子越来越甜蜜

“沙路口战役是我文峰大队参加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参战28人,死亡27人,唯一幸存者从血泊中醒来。”说到这里,宜城区银屏镇谢武村志愿者发言者陈玉溪声音嘶哑,几度哽咽。

陈玉玺曾任该镇党校副校长。退休后,他组织村里的老党员到文峰大队抗战纪念馆当义务传道员。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但陈玉玺解说时依然口若悬河、慷慨激昂。

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旅游。 2019年初,宜城区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成立了由老党员、抗战老战士、老革命后代、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组成的“红色文化”宣传团。创新宣传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以全区旅游为抓手,实施石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榨干石榴资源”。

每年初夏,石榴花竞相开放,像一朵朵“红灯笼”,挂在漫山遍野的石榴树上,让枣庄这片火热的红土地、英雄之地显得格外动人。

沿着新铺好的石榴路,穿过一个又一个石榴园,透过车窗,远远望去,山腰上矗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山下不远处就是柳园镇甲泉村,这里已由旧变新。 2014年,该村人均收入只有三四千元;现在,人均收入已达1.4万元。

“石榴不仅寓意繁荣、多子多福,而且还满身都是宝。果实可榨汁、叶子可泡茶、树可造景……”谈起自己的“致富”,村民孙文打开了话匣子。站在街上,他的身后是一面由44个村民的笑脸组成的“心形”笑墙。笑容满面,洋溢着加泉村村民脱贫致富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谢屋村的村民也乐于在家门口有“旅游美食”。

采访中,记者看到村民褚福利在自家门前向游客推销自家酿制的枣蜜。如今,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人气和财富。 “村里的旅游让我们人民致富了,我们的生活像枣花蜜一样甜。”

枣庄以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传统农耕文明为支撑,统筹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盘活资源、壮大集体,打造“红色旅游 ”老城区的一个村庄。工业富民之路。

村子富裕了,人民开明了,村民们的幸福梦都被吊起来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