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城市公园的道路规划不同,湿地公园的道路不是为了通达、方便而设计的,而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湿地公园合理的道路规划和布局,可以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湿地生物和环境,同时满足人们休闲、游乐、教育的需求,对于发挥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公园。
1、湿地公园道路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生态因素
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的建设也服务于物种保护的目的。因此,湿地公园的道路系统避免穿越生态敏感区。生态因素是影响湿地公园道路规划的最重要因素,会影响公园景点与游客观赏行为的联系。特别是对湿地资源重点保护区,应当在珍稀物种繁殖地、产地等处设立禁入区,切断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联系,限制人们任何形式的游憩活动,保持适当的生态环境。距湿地核心区的距离。 ,有利于湿地生态修复和价值提升。因此,从生态因素角度出发,湿地公园道路的类型、布局、规模、路线选择等都需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自然因素
湿地公园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提供了水路和陆路两种交通形式。尤其是水陆交通,为近距离观赏、探索、体验湿地提供了特殊的道路形式。但受水深、水速、流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需重点关注水运干预对水体生物环境和沿岸生态的影响环境。另外,湿地地质条件复杂,道路建设本身无法采用常规处理方法。
2、湿地公园道路规划设计内容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和湿地公园特点的基础上,对道路类型、道路总体布局、道路线形等专项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一)道路交通类型
为了减少污染,湿地公园主要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电动观光车、电动船、人力船等,部分区域允许机动车通行。交通方式决定了道路的类型。湿地公园内的道路类型可分为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两种。
①陆路运输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一般城市公园道路主要由主路、支路和小路组成。湿地公园的道路系统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旅游步道。与一般公园相比,道路类型的功能和设置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
湿地公园主干道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远大于小路。应严格控制规模。可以参考一般城市公园主干道的宽度作为规模上限,并尽可能限制机动车通行。一般来说,城市公园的道路类型比较齐全,但由于湿地公园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道路类型的设置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②水路运输
水运充分利用湿地丰富的水资源。但有些水域和河流有责任保护生态,禁止外界交通干扰。水上交通只能在部分具有观光功能的河流中开通,并根据河流的宽度和公园内景点的位置分布分为主航道和次航道。主通道连接各主要景区,与园区陆路交通共同构成整个景区的交通系统。主航道可停泊较大的环保游轮,次航道主要用于人力划船。水路交通的开通,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湿地的自然风光,是陆路交通的有效补充。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开展一些水上活动,丰富游客的游乐方式。
(二)道路系统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是整个公园的骨架。合理的布局可以有效连接各个功能区和景点,引导游客便捷地游览整个公园。公园道路布局一般有自然型、规则型、混合型三种。路网结构有网状、分支状、环状、放射状等几种基本形式。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布局取决于公园的风格和定位。 、公园的规划分区和景点分布的位置。湿地公园的道路布局不必局限于某种形式,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分布和地理条件灵活运用。这也是湿地公园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