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工作是在(CC BY 4.0)下进行的。
一、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跨文化传播未来优化路径指出:“要把握跨文化传播的流动性、社会化、可视化趋势”。 “我们要在国际传播领域下功夫,在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易接受、易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外国受众听得懂、听得懂、听得懂,不断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1]。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纪录片作为我国传统纪录片的衍生品,融入了新媒体时代的科技元素,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是中国日报社独家策划的双语文化纪录片。纪录片以“丝绸之路”为主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外国主持人凯文·库克的故事。中国文化之旅。纪录片中,拍摄团队和外籍主持人走遍了中国各地,包括北京、西安、延安、汉中、成都、阿坝、甘孜、景德镇、于都、瑞金等地。外籍主持人凯文以第三方视角,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和活力,让外国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传承中华文化,发现中国文化产业创意创新。
本文使用微纪录片《出发吧!》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以“走进中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期丰富“微纪录片 国家形象”领域的理论研究,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沟通策略与软实力提升。
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
跨文化交际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它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群体之间独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该理论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近年来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成果日趋成熟。孙迎春(2008:4)认为,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以及这一过程”。各种文化元素由此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2]。陈立丹(2014:66-71)将文化传播理论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当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显着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就此进行了一系列统筹部署。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平台的发展创新,文化传播的效率和关注度大大提高。这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让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跨时空的文化互鉴。这将使影视艺术作品成为人类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而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突破话语权的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交流的障碍。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折扣”。 ,从而获得更加准确有效的沟通效果。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是提高信息传播效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以其真实性、艺术性、创新性不断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呈现真实世界的重要文化载体。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有必要关注我国纪录片领域的多元文化诉求和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对其跨文化传播理论和传播策略的深入研究。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指“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这个国家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3]。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尤尔特·博尔丁( Ewart ,KE)于1959年在其著作《国家形象与国际体系》中首次提出“国家形象”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是多元认知的统一。国内国家形象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许多学者对国家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徐晓革(1996:36-46)首先提出国家形象与传播媒体的重要联系。其他学者如管文虎(2000:23)、孙有忠(2002:14-21)等,都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国家形象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旨在强调建设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国家形象。可见,塑造和传播正面国家形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华文化定位,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和文化精髓,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这对当前我国国家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和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传播国家形象。这既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3. 纪录片《走吧!》 “走进中国”的中国形象塑造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活动及其结果的总体评价和认可。国家形象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5]。国家形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国家形象是可以想象和建构的。进入21世纪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形象开始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都希望塑造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和识别,特别是对于中国。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精选介绍六大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塑造历史悠久、开放包容、重视人文、传承创新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
3.1.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许多灿烂的文化。 2019年《全球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显示,海外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中,“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形象认知度最高,是中国最受认可的国家形象。突出的国家。图片显示,选择这一选项的受访者比例高达56% [6] 。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也与其源远流长、深厚的文明特质密不可分。
在跟随主持人的脚步了解中国文化内容的同时,《走吧!》 《走进中国》通过图像、声音、语言文字生动地展示了几千年前的文化场景,让观众亲身体验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传承,让中国有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瓷有温情》中,纪录片以声音模式和语言模式为主模式,辅以影像模式,介绍了传承至今的中国陶瓷技艺。首先我们提到盛产瓷器的景德镇。丝绸之路兴起时,外国商人来到这里。当时,这个镇还叫昌南。据说英语中的china一词就是由此而来。中国的制瓷技术在古书《天工开物》中也有详细记载。第二集《不会写汉字》以听觉模式和视觉模式为主线,带领观众了解西安、汉中造纸技艺背后的古老智慧,参观拥有多年历史的碑林博物馆。 900年,与导师交流,让观众仿佛穿越了历史,见证了汉字的演变。在《神奇的中草药》中,主持人一开始就提到“在中国古代寓言中,神农尝百草,用茶解毒;在中国神话中,正宗的中草药往往有奇效”。可见,中草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成都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古医书显示,中草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医疗体系。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体经络穴位漆模型,距今约有2000年历史,也为悠久的中医历史提供了佐证。
中国丰富的文化成就,汇聚了几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形成了“文明古国”的国际共识。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放大和凸显了这一特点,不仅使中国悠久历史的形象更加深刻,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3.2.开放包容、传承创新的东方大国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当今中华文明强大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和平品格、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形象。
在陶瓷之都景德镇,“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这里汲取灵感,分享自己独特的美学”。 “他们在这里学习、分享、交流,并尝试为传统技术注入新的想法。这种文化的传承在景德镇随处可见。中国陶瓷技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知名度,也对英国陶瓷工业和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像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纽带。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包括来自印度的飞天、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壁画中的太阳神形象有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佛教的日光菩萨、婆罗门的太阳神等,多种解读展现了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与碰撞。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敏所说,敦煌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敦煌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所秉持的包容、借鉴、吸收的文化胸怀。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漫画的崛起、形成中国自己的画风,中国动画借鉴了日本、韩国的经验和价值。动画制作创造富有中国元素的中国故事,体现了中国积极向世界学习的开放心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着称,并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其他文明学习”[7]。 “开放包容”的特点不仅展现了中国友好大方的形象,也增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说服力。
3.3.以人为本、关心民生的感性集体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塑造中国形象的另一个立足点在于精神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中国红布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会考虑患者的整体生理和心理状态,根据个体差异和不同症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比现代医学的标准治疗更注重对患者整个身心健康的全面护理。主持人来到中医院体验了中医针灸疗法,体会到“不一定有病才来医院”。中医以草药的神奇力量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草药除了用于治疗疾病外,还以食品、香包、染料、装饰画等多种形式出现在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在《我眼中的中国红》节目中,观众跟随主持人的脚步,为希望小学献出爱心,体验窑洞生活,重走长征,体验红军长征精神,感受红军长征精神。那个不平凡的时期。正如红军在长征中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希望之路一样,希望工程也给这片土地上的许多孩子带来了希望。在这片红色圣地,国家对人民的关心、人民对国家的拥护处处可见。浓浓的家国情怀在中国红中显得十分动人。
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体现在日常文化氛围中,也体现在国家政治战略中。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描绘了中国的这一特色,构建了温暖而深厚的中国人文情怀形象。
4. 纪录片《走吧!》 “走进中国”的文化意义建构
“我们走吧!” 《走进中国》系列纪录片共六集,每集约15分钟,涵盖瓷器、造纸书法、中医药、丝绸服装设计、动漫游戏、红色旅游六大主题。观众可以跟随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主持人凯文,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更真实、更全面的中华文化观。
4.1.把握观众心理,注重国际化表达
当前年轻人尤其是西方年轻人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比以前时代的人更容易主动接受外来文化[8]。纪录片《走吧!》 《走进中国》坚持受众导向,积极探索如何在年轻人中重构新的中国文化形象。它利用流行的、时下感兴趣的多元文化内容,不断增强视觉效果和主观体验,比如景德镇之旅。观众可以跟随主持人亲自体验制作陶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瓷器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贴近观众在制作陶瓷时的需求。新媒体时代,注重受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利用视觉文化传播渠道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此外,纪录片注重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力求给观众带来体验式的视觉体验。多种感官的延伸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帮助观众形成对话。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验和新认识,体现了我国纪录片创作日益广阔的视野,既能把握观众心理,又能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展现时代内涵。
4.2.改善沟通策略,调整话语游戏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认识到影视艺术作品在国际传播和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国际上涌现出更多优质艺术作品,为各国寻求独立话语表达、构建多元社会提供了平台。审美评价系统的关键方法。在纪录片传播领域,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偏见,中国形象经常被负面解读,严重影响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因此,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及时有效扭转传播效率低下、传播效果被动的局面至关重要。
在叙事策略上,《走吧!》 《走进中国》纪录片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主持人Kevin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他用亲切自然的语言讲述中国文化的精髓,加深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影响,增强国际话语权。
5. 结论
这篇文章以《走吧!》开头。以“走进中国”微纪录片为主要研究课题,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传播方式和国家形象构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文化形象的传播,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集合。因此,我们应该将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结合起来,利用媒体的力量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
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传播格局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中国纪录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积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拓宽传播渠道,在国际话语传播体系中真实有效地呈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其承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复兴。
项目基金
本文是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微纪录片《我们去中国吧》中人际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项目编号:S2。
文章引用
齐鑫,李文元。纪录片《走吧!》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 《走进中国》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与文化意义建构
十字架的形象与“我们去中国吧”[J].现代语言学, 2024, 12(03): 97-102.
参考
1.《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中国广播,2019(4):4。
2.孙迎春。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唐光宏。论国家形象[J].国际问题研究,2004(4):18-23。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共同努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5日(01)。
5.季亚鹏。国家形象概论[J].张华, 2009(20): 21, 45.
6.任成金,李彤。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独特作用、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基于《2012-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的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6):87-96。
7.方爱吾。跨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形象”建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8.吴珊珊。多模态话语视角下短视频节目《中国三分钟》的国家文化形象构建[D]: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