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信宜,春风吹绿,草木初发。从山峦、林场到田野,这一抹绿色给你的眼前带来别样的风景。在护林员乔刚眼中,这一抹绿色是日益优化的生态;在马岭山林场场长刘雷眼中,这一抹绿色是转型带来的生机;在高柳镇老范村曲兆华眼里,这一抹绿色就是增收致富的生计;在马岭山风景区管理者眼中,这一抹绿色是创生态、创黄金的“生意”。
守“绿”换“金”,“绿”出“金”,绿色振兴……江苏省新沂市破译了“绿水青山”中的“生态财富”密码。
新沂市70万亩丘陵平坦的缓冲土地上披满了深浅不一的绿色。 33年来,护林员乔刚自己也记不清自己巡视过这座荒山多少次,种植了多少棵树。
乔岗所辖区域是马岭山林场南区森林保护点,总面积1300余亩。一轮检查至少需要步行8公里。 “当你习惯了之后,就把它当作一种锻炼。”乔刚说,林间小路崎岖难走。有时走累了就大喊大叫,有时边走边大声唱歌。当我唱歌的时候,我听到山里传来回声,好像有人在和我说话。
“这里曾经是20万亩的丘陵地带,岩石裸露,沟壑纵横。”乔刚回忆,当地人说,“穷山烂水是个奇怪的事,石头那么多,村子里吃不着,卖不着,农业减产实在是无奈。”
为了植树造林,林场员工和技术人员想出了一系列巧妙的招数。山上有很多地方岩石裸露。我们秋天用爆破,用挖掘机挖沟。冬天,岩石“冻住”后,在缝隙里种树、搭“梯田”、爆坑填土、种树……种植火炬树、雪松、乌桕等60棵。绿化树种多种,红桃、油桃等果树新品种10余个。
“叮叮叮……”乔刚的手机不时响起。他说这是森林火灾数字预警系统。 “最近气候干燥,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每一次预警都要详细确认,切不可掉以轻心。”
通过点击警告信息,您可以看到疑似烟花的位置。在随附的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疑似烟花。 “这个系统与我们的手机绑定,进行24小时监控。”乔刚介绍。
信义打造了“林业大脑”,可以“一屏”、“一图”及时提供森林资源信息,还可以与森林巡护、森林防火等业务数据融合。
站在山顶,视野陡然开阔。放眼望去,各种绿色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七彩森林。乔刚指着不远处说道,这片森林不仅是生态林,更是财富林。
这片200亩的小叶栎、梨树林,是马岭山林场培育的优质苗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岭山林场从种树卖树转向封山造林,林场面临生存危机。 2018年,林场转变思路,绿水青山找金银。林场邀请的江苏省林科院和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对林区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林场内的小叶栎树种是我国小叶栎分布的最北边缘。
“利用珍稀树种,培育优质苗木,林场的光明大道就在眼前!”马岭山林场场长刘雷自信地说。
每年9月至11月,林场工人采集种子,精心培育30万多株橡树、梨树苗。
依托苏北“得天独厚”的小叶栎、豆梨种植资源基地,乡土树种保护为马岭山林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小叶栎树苗5万株,售价10万元。林场拥有价值1500万元的橡树苗50万株、价值500万元的梨树苗20万株。
高柳镇老范村农民曲兆华家里有50多亩桃子,每年给他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仅老范村就有20多户大户种植100多亩桃子。 2021年6月,老范村建成桃子冷链中心,桃子年仓储周转量达1.5万吨。
目前,老范村已形成“春天赏桃花、夏天吃桃子、秋天吃桃胶、冬天喝桃花酒”的四季产业链。年加工销售桃制品300余吨,年产值1亿元。
信宜丘陵山区种植桃面积近10万亩,早、中、晚熟品种20多个,市场供应可持续6个月。桃总产量15万吨,桃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带动就业6万多人。
植树造林,使马岭山森林覆盖率由25%提高到95%。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万多个新鲜空气负氧离子,使其成为“天然氧吧”。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入选《国家森林体验与森林健康重点建设基地名单》。这里的林间幽径、小桥流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河。
随着游客增多,周边农民种植杏、樱桃、梨等果树,并在大棚里种植草莓、蓝莓。游客春天来赏花,秋天来采摘。 “农家乐”突然流行起来。村民们将房屋改造成客栈,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 “给游客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鸡、鸭、鱼、瓜、豆等农家菜,干净、卫生、营养,大家都喜欢。”一位村民说。
如今,新沂生态产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每年旅游综合收入达30亿元。 “绿叶”变“红票”,绿水青山中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