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过劳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事实上,“过劳死”的发生已成为全球性的职业健康问题。这种过度劳累可以避免吗?身体会发出警告信号吗?
哪些人更容易因过度劳累而死亡?
在可能导致过劳死亡的潜在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最为常见。调查研究显示,直接导致“过劳死”的五种疾病是: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日本曾对203名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工作时间过长。另一项研究比较了几组男性白领的24小时动态血压,发现加班组的24小时平均血压高于对照组。也就是说,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过劳死”的概率比正常人要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劳累不仅是诱发因素,还可能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出现。
过度加班是造成“过劳死”的首要原因。过劳死的主要人群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对92例“过劳死”案例的研究显示,这些死者的平均年龄为44岁,分布在IT、医疗、传媒、科教等行业。其中,IT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最小,仅为37.9岁。
“过劳死”的危险征兆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1/3的猝死者生前被确认为猝死高危人群,另外2/3的猝死者生前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异常。日本过劳死防止协会提出了过劳死的10大危险征兆。如果出现2个,则属于“黄灯”预警期,无需担心;如果出现3到6个,就是“红灯”。预测期内,已出现“过劳死”迹象;如果出现6项以上,就是危险期,随时可能发生“过劳死”。这 10 个危险信号如下:
1、“啤酒肚”出现较早;
2、有脱发、斑秃或早秃;
3.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4.经常头痛、胸闷、耳鸣、头晕、心悸,检查未发现临床指标异常;
5、经常上厕所;
6、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
7、性欲、性能力下降;
8、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9、睡眠质量不高,如失眠、多梦、睡醒后感觉疲倦;
10、烦躁、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与“过劳死”的案例报道相比,现实生活中,整天忙碌、疲惫不堪已经成为常态。据研究统计,30岁至50岁之间英年早逝的人中,95%以上是死于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一般来说,如果只是普通的疲劳,小睡一会往往就能恢复精力。但如果通过正常休息无法缓解疲劳,那么就需要确定自己是否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 “过劳死”大多是由慢性疲劳综合症发展而来。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过度劳累的前兆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新疾病,1988年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正式命名。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以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半年的综合征。一年。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定了以下三个标准:
1.持续或反复出现原因不明的严重疲劳6个月以上。充分休息后疲劳症状无法缓解,活动量较健康时下降50%以上。
2.同时出现以下4种(或以上)症状。
①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难以集中; ②咽炎; 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有压痛; ④ 肌痛; ⑤ 多关节炎、关节疼痛; ⑥ 新发头痛; ⑦ 睡眠障碍; ⑧劳累后持续不适。
3.排除其他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慢性疲劳。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上述症状,需要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
如何判断你是否累了
疲劳是一种很难定义和描述的症状,尤其是疲劳的主观感觉。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指标。为了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研究疲劳的流行病学和症状,研究人员近年来开发了多种疲劳评估量表。综合运用常用的疲劳量表(FS-14)、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心理判断量表(SCL90)等可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些量表必须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应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累呢?您可以使用以下评估量表对其进行测试。
对于以下信号,如果有2~3项,则表示轻度疲劳; 3~4项,表示中度疲劳; 5到7项,表示严重疲劳;如果超过8项,几乎可以肯定你已经处于疲劳状态。 。
1、早上不想起床,勉强起床,全身感觉很累。
2.工作或阅读时难以集中注意力。
3、言语无力。
4、不愿意与同事沟通,回家后常常保持沉默。
5.总是伸懒腰、打哈欠、犯困。
6、懒得爬楼梯,上楼时经常绊倒。
7. 即使公共汽车来了,我也不想跑去赶它。
8.我喜欢躺在沙发上,抬起双腿,这样感觉舒服。
9、四肢僵硬,腿重,手容易发抖。
10、食欲不佳。
11、心悸、胸闷,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的感觉。
12.经常腹胀、腹泻或便秘。
13.你很健忘。眼前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忘记。
14.入睡困难或早醒,入睡后不断做梦。
远离慢性疲劳综合症,至少做到这些
控制总热量,每顿饭八分饱,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多吃鱼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规律饮食,特别注意早餐。全天保持水分,避免晚饭后摄入过多咖啡因或浓茶。
尽量减少夜生活,每天睡眠7至8小时,并适量补足。
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调整生活节奏,避免长时间、紧张的工作。
目标是每周 150 至 30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 75 至 150 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坚持有效的锻炼,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
做自己喜欢的事,培养兴趣爱好,适当保留自己的“童心”。
学会说话。面对巨大的压力,给负面情绪一个出口,可以帮助你尽快恢复到良好的状态。
尽量少生气。愤怒会影响人体的每个器官,因此要减少不必要的愤怒。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陈丽英、潘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