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当地教育体育局回应称,该表格是学校自行设计的。家庭收入水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填写收入状况,有利于老师更加关注孩子。如果父母不想透露自己的年收入,可以写下收入范围或留空。学校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一些涉及隐私的内容可以填也可以不填,“没必要这么认真”。
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本身也无可厚非。但表格的指标设计和语言表达应尽可能科学合理,并注意信息收集的边界。需要看到的是,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也不宜将两者强行挂钩。当地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在收入较低的家庭,家长可能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这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这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刻板印象。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可以反驳这一点。比如,只要家庭关系和睦、友善,即使经济收入一般,孩子仍然可以过上富裕充实的生活,心理也可能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相反,如果有些家长整天忙于社交活动,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也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毕竟,用一个相关性值得怀疑的经济指标来盲目推测孩子的心理状况,就像是盲人摸象的镜像版,效果自然是扭曲和扭曲的。
同时,这些经不起推敲的指标设计可能会引起家长对教育公平的担忧,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一方面,虽然当地教体局和涉事学校工作人员表示,涉及隐私的部分可以留空,但学校会对相关内容保密。但一些家长的担心并非多余:这是变相“摸清”学生家庭情况吗?老师会根据这个“钱”来教学吗?而且,如果这些内容都是“可填写或不可填写”,那么设置这些指标还有什么意义呢?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刻意了解、比较家庭经济状况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引导,可能会产生攀比、傲慢、攀比等消极心态。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