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北京人艺70年经典剧目回顾:从龙须沟到香山之夜,见证中国话剧艺术辉煌历程

北京人艺奠基之作《龙须沟》剧照。

1954年,《雷雨》剧组合影。

1980年,《茶馆》走出国门。

《全家福》(2005)剧照。

《社区居委会》剧照(2020)。

《香山之夜》(2021)剧照。

1952年6月12日,一座以“人民”命名的剧院在北京史家胡同56号诞生。她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70年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致力于建设“人民剧场、艺术殿堂”,以真情实意创作人民肖像,创作出展现人民生活变迁的舞台长卷。以及时代的变迁。我们以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不断攀登戏剧艺术的高峰,向世界讲述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

穿越时光隧道,重温经典时刻

“虽然剧情都很熟悉,但在《茶馆》的最后一刻我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充分感受到了剧的魅力,向经典致敬!” 6月12日,在北京人艺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人艺“镇馆之宝”《茶馆》首次采用8K技术录制并超高清直播时,一些观众在网上留下激动的留言,表达对经典作品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敬意。

6月初以来,北京人民艺术学院推出了以“人民剧场·艺术殿堂”为主题的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了经典剧目推广、导赏等系列活动。巡演、剧本朗读、学院周年晚会实时直播等活动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引发热潮,累计观看次数达到1.4亿次。

《阮玲玉》、《鸟人》、《海鸥》三场剧本朗读活动相继开展。 《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兵变》、《窝头会馆》是代表不同创作类型和风格的人和艺术的五部经典剧目。它们在网上播出。剧中主要演员为观众讲解该剧,并向观众介绍该剧的背景和创作经历。 。 《我们的荆轲》、《哈姆雷特》、《日出》、《世界第一楼》、《我可怜的马拉》、《骆驼祥子》、《万尼亚叔叔》等十多部剧目选段相继上演。每部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亮相,都让观众穿越70年的时光隧道,重温舞台上的每一个经典时刻,感受北京人民艺术剧的艺术魅力。

此外,北京人民艺术学院还召开纪念建院70周年座谈会、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修缮升级戏剧博物馆、出版《北京人民艺术演员谈表演》、推出专题纪录片等《国家记忆——北京人民艺术》与《档案》——北京人民艺术七十年回顾》《我在人民艺术中学会表演》向观众展示北京人民艺术70年来以多种形式建设和发展。

坚持人民立场 谱写人民史诗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是‘人民’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明说。

7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人民艺术学院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艺术创作的根本。以观众的满意与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上演了古今中外的戏剧300多部。

《龙须沟》反映了新中国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新生活,《雷雨》诠释了人生因果无常,《茶馆》讲述了旧中国市场的生活故事,《雷雨》讲述了旧中国市场的生活故事,《雷雨》诠释了人生的因果无常。 《世界》从老字号的兴衰中反映了世界的种种变迁。 》,展现不同时期首都人民生活状况的“玩家”……几十年来,北京人民艺术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老百姓能听懂的事,关注现实,取扎根于生活,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影片。观众喜闻乐见的佳作。

“‘为人民歌唱、与时俱进’的中心基调始终贯穿于北京人艺的发展历程。”北京人艺党委书记王文光说。

十年来,北京人民演艺坚持以“人性”、“民族性”、“时代性”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已排演中外古今剧目87部,演出3649场,其中大戏56个。演出1951场,短剧31部1698场,国内外巡演及草根演出413场。

这些剧目中,既有大型历史剧《司马迁》、《杜甫》,也有兼具写意与写实的“新京剧”《玩家》;有经典作品《日出》《原野》《雷雨》全新演绎,还有抗疫剧《社区居委会》和重大革命历史剧《香山之夜》,一部又一部剧一场又一场的演出,深刻展示了人民生活,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祖国的日新月异发展变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的精神氛围。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仅作品关注普通百姓生活,也始终把服务普通观众放在重要位置。

近年来,北京人艺初步构建了“演出 展览 普及 教育”的公益戏剧矩阵,坚持戏剧大众化。开发了“戏剧永恒”、“聚音艺术交流”、“戏剧艺术课堂——面对面”、“新剧创作分享会”、“致敬与传承——公益演出”等多个自有公益项目。群众戏剧”、“剧本朗读”等品牌,举办数百场活动;积极联动基层组织,与当地辖区共同开展“爱心文化社区”活动,已培训17个街道近400名戏剧普及工程带头人,惠及群众超过50万;建立“人文艺术戏剧教育基地”,与多所学校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教学、辅导、剧目编排建立戏剧课程体系。戏剧教育通过大师进校等渠道系统开展,近10年来已进入30多所学校。

形成独特风格,传承艺术精神

北京人民艺术学院成立之初,被誉为建院“四巨头”的曹禺、焦菊隐、赵启阳、欧阳山尊,用42小时的对话勾画出了清晰的图景。如何建设北京人民艺术学院。蓝图是建设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世界知名的文化剧场。

如何在中国舞台上构建符合中国人民胃口的戏剧艺术和戏剧体系?

70年来,北京人民艺术学院一代代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美学理论积累,艰苦创业,形成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戏剧流派。他们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为北京人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艺术创作精神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中国戏剧领域的独特地位。

从建院之初的《龙须沟》开始,在“深厚的人生功底、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高标准、严格要求下,北京人民艺术学院创作了《茶馆》和《雷雨》 《蔡文姬》等一批经典戏剧作品充满悲悯之心,洞察世事敏锐,分析透彻,深刻深刻。这些戏剧经典不仅绽放于人类艺术舞台,也永远珍藏在中国戏剧史上,标志着不同时期中国戏剧的创新水平和艺术高度。

“北京人民艺术表演风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的是重视生活的深厚积累。”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学院成立之初的第一批演员之一,北京人民艺术演出、导演艺术家蓝天野曾表示。

“你表演的时候,不要飘在那里,表演最忌讳的是虚假,你的戏一定要落在地上。” “你学到的都是表演方法,其实比表演方法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甚至生活的积累更重要”……这是蓝天野经常教导后辈的,这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要求。

在这座艺术殿堂里,有句话一直坚持了70年,“戏比天还大”,始终深深扎根于每一位人类艺术家的心中。塑造过众多经典角色的演员巩俐君,曾是《雷雨》中最年轻的“繁一”。她感慨道,“‘戏比天大’是人艺一代代前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在人艺的舞台上,所有的老先生们都没有离开过,他们的戏剧精神永远都在那里。”

“一棵菜”的精神,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学院创办以来传承下来的艺术精神。 “一菜”不仅有绿叶,还有枝条和根,这样才是完整的蔬菜。一部戏也是如此,没有人就不行。所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没有明星,都是演员。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在北京人民艺术舞台上,很多杰出人物都只是配角。话剧表演艺术家黄宗洛以配角闻名,如《茶馆》中的“宋二爷”,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演员何冰经常在影视剧中担任主角,但只要在《茶馆》中表演,“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仍然表现得很有精神。

“北京人艺一直坚持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和人才。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人艺的艺术殿堂里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这也是人艺70年来最难能可贵的事情。”北京人艺是一个值得赞扬和自豪的地方。”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说。在他看来,北京人艺培养人才的“法宝”就是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从根本上传承北京人艺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精神。

走出去引进人才促进交流互鉴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剧院,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领略中国文化魅力一直是北京人艺的使命和追求。

20世纪80年代,《茶馆》代表中国戏剧走出国门,将中国戏剧带入欧洲视野。这部被誉为“东方舞台奇迹”的作品在德国、法国、瑞士三个国家的14个城市演出了23场。受到西方戏剧界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此后,《天下第一楼》《知音》《李白》《我们的荆轲》《我爱桃花》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剧目交替上演。出国巡演,成为中国戏剧传播大使。

2013年,应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邀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莎士比亚名剧《色彩乐园》带回莎士比亚故乡。当狂野的吉他弹奏和爆炸性的鼓声轰鸣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情绪沸腾。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受邀参加该剧的剧目。一经演出,让所有英国观众耳目一新,让世界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

2015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踏上了“一带一路”征程。 10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受邀携原创话剧《我们的精客》来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在当地扬基库帕拉国家模范剧院上演。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剧院首次上演中国话剧。来自东方的服装、音乐和故事让观众惊叹不已。

除了“走出去”,还有“引进来”。 70年来,一大批优秀外国剧目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以《推销员之死》、《叛变》、《麻将》为代表的一批外国经典剧目不断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舞台杰作在这里融合、碰撞、交流、对话。

自2011年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以高水平的艺术品质为标准,以“名团、名剧、名导演”为评选原则,先后推出“国际演出单位”、“国际演出单位”。 “国内演出单元”、“原创邀请单元”、“专题视频单元”四大版块,满足观众观看外省及国外优秀剧目的需求,为促进多元化戏剧交流搭建了有益平台。

2021年9月,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启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空间再次扩大。戏剧中心设有“曹禺剧场”和“人民艺术剧场”两个剧场。它们与首都剧场、实验剧场、聚音剧场共同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剧团,为剧场未来的创作和演出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国内戏剧艺术交流,不辜负观众对这座戏剧艺术殿堂的期待。

希望北京人艺全心全意、艰苦奋斗、奉献精彩演出,为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更大贡献,在人民艺术舞台上释放耀眼光彩。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表示。

70年的探索与积累,我们再次出发。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鸣、与世界沟通,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的帷幕正在北京人民艺术节的舞台上徐徐拉开。

图片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本报记者 郑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6月20日第07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