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生活常识

北京师范大学微观大学假期旅行意义:余光中谈旅行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对你的大学进行细致和微观的了解

假期到了,你准备好去旅行了吗?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忙碌了一个学期后,与三五好友或一本书来一场盛大的旅行不是很好吗?旅行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增长见识。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于光中先生谈谈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

于光中

摘自余光中《如何解忧》

旅行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是比较严肃的,就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简直就是教育的延伸。台湾的大学经常组织毕业旅行。游山玩水更多的是文化游,行进距离不能太远。过去,英国大学生毕业后经常去南欧,尤其是去意大利进行“壮游”():出生于剑桥的米尔顿、格雷、拜伦都是一样。拜伦最远到达了小亚细亚,这对于当时来说已经足够远了。孔子适于周,向老子请教礼仪。 20岁时,司马迁“南行江淮,到会稽,探虞氏洞,窥九疑,浮沉香;北行文垒,讲学齐鲁都城,观孔子遗志……”这也是一次具有文化意义的旅程。盛大的游览。苏辙认为司马迁的著作充满了奇观,这是他从游历中得来的,所以他自己也想“见天下之奇奇,以了解世界之广阔”。路过秦汉旧都时,南望松花山,北眺黄河。狂奔,欲见古之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苏哲说自己对山的欣赏是“肆意观赏”。随心所欲的意思是尽情享受。中国人在面对大自然时真是乐在其中。即使被贬谪,他们也能像柳宗元一样“山水自生”。徐文昌失意,于是“游尽山水,游齐、鲁、燕、赵,游朔漠”。无论是如你所愿还是如你所愿,这一切都表明你可以尽你所能地享受你的访问。柳宗元初登西山时,在山上流连至黄昏,“其心凝成,与万物和谐”。当你对旅行如此兴奋时,你真的可以忘记烦恼。

并非所有智者都喜欢旅行。康德曾经讨论过地理和民族志,但一生从未离开过柯尼斯堡。每天下午3点30分,他穿上灰色的衣服,拖着拐杖,出去散步,但不能说是旅行。崇拜他的年轻一代叔本华也每天下午散步两个小时,风雨无阻,但他只是在椴树荫下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他就这样走了二十七年,没有离开过法兰克福。另一位哲学家培根持有传统的贵族观点。他说:“旅行补充了年轻人的教育,增加了老年的经历。”

但很多人旅行只是为了好玩、为了自由和轻松。中国人说“流水不腐”,西方人说“滚石不生苔”,都是因为它们总是在运动。最浪漫的是小说家史蒂文森。他在《骑在驴背上行走》中宣称:“对我来说,旅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达那里,只是为了前进。我为了旅行而旅行,最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 ”在《浪子》中他说得更洒脱:“我只想头顶是天,脚下是路。”至于旅行的方式,当然有很多种。有良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人很难找到。就算能找到,也得有相当的财力和物力,同时还得是自由的。更不用说旅途将是漫长而劳累的。久而久之,即便是两个圣人,也可能会难以容忍。相反,如果主仆或师徒有秩序地一起上路,像《堂吉诃德先生》或《西游记》中的关系,就更容易长久。难怪潘莱说:“用不了多久,一行人就要出发了。”西方作家也主张独自旅行。吉卜林相信独自行走是走得快的唯一方法。杰斐逊还认为,独自旅行更有益,因为你可以思考更多。

独自旅行的好处是双重的。首先是绝对没有任何约束。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一切。只要忍受一点孤独,你就会获得很大的自由。当然,一切问题都要自己解决,这样可以培养独立精神。一个人旅行最大的考验就是一个人能否成为自己的同伴。在一个充满废话和谎言的世界里,偶尔摆脱谈话的负担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有思想的人应该快乐地和自己在一起。当我在美国长途驾车时,窗外辽阔的风景在变幻,心中浮现出丰富的遐想。如此内在与外在的情感,虚拟与真实的对应,从灰蒙蒙的黎明驱车到黄昏,我对一切都感到不知所措,却从未感到无聊。

独自旅行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探索外国。成群结队旅行的人将自己与世界分开,被他们分开的人就是他们的玩伴。你的玩伴越多,你就越看不清周围的世界。彼此之间至少保持起码的礼貌和断断续续的对话,已经不是很悠闲了。有一次,我和一位作家坐火车南下,共同发表演讲。一路上我们一直在进行马拉松式的谈话,我们的舌头都干了,嘴唇也被烧焦了。演讲结束,回到酒店,我不可避免地效仿古人,在床上讲了一夜,几乎通宵达旦。回来的路上你不能在车上保持沉默。当然,你应该继续说话,不,继续战斗。到了台北,我已经累坏了,觉得自己真的可以闭嘴了。我三年没有说话,保持着金色的沉默。

如果你不幸被困在旅行团中,你和异国风景或人之间总会有几十个游客,就像洗澡时穿着雨衣一样。想要体验异国他乡的生活,最好是裸体、全身潜入水中,就像潜水一样。用导游巧言把美丽的风景、景点包装起来,交付给一群手持相机的游客,这不算旅行,只能称为“罐头旅游”()。 (j.)说得好:“过去,旅行者()采取主动,会努力寻找人,去冒险,体验事物。今天的游客()满足于被动,只是等待有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这种人只想旅行。”

古人乘船乘车虽然经历了很多艰辛,但山水相达,不仅渗透到了人,也渗透到了自然。即使是骑马,大腿肯定更疼,但还是看得更清楚。像陆游这样“雨中骑毛驴入剑门”,比半靠飞机沙发飞越剑门有趣多了。一般来说,交通方式越原始,关山旅行的旅行感和尘埃感越强,旅行者的成就感越高。三十五年前,我随母亲从香港移居台湾。我们坐了一条船,在风浪中翻了两天两夜,才看到基隆浮在水面上。现在飞台湾只是过海关的事情。旅途中没有颠簸、灰尘的感觉。坐船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旅行的时候,只要能坐火车,我就不坐飞机。如果能自己开车就更好了。阿塞拜疆的劳伦斯喜欢高速骑摩托车。他认为汽车很顽固,只适合在风雨中行驶。一些英雄青年骑自行车去异国他乡,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更深入、更从容地走,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的广阔和道路的漫长。如果像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做我的女婿,我会优先考虑他。

旅人咬破习惯的茧,飞向外面的世界,把大大小小的烦恼都留在了自己的城市里。习惯造成的无聊,让人变得迟钝。一过海关,我就摆脱了这种青苔般的感觉。旅行不仅是空间的改变,更是时间的改变。一旦踏上旅途,日常生活的秩序就完全被打乱了。事实上,旅行者并没有“日常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旅行的时候,常常会忘记今天是星期几,忘记时间就意味着忘记烦恼。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时间。如果你不再使用原来的时间,你怎么还能受制于原来的现实呢?

旅行前夕,你会逐渐感受到出发的兴奋,现有的烦恼也会显得更容易承受。回国的最初几天,我像抚摸战利品一样抚摸着带回来的纪念品,像回顾令人自豪的战争痕迹一样翻阅冲洗后的照片。旅途中的兴奋似乎仍然流淌在我的血液中。现在回想起来,甚至连钱包被偷或者错过航班都变成了有趣的事件。听某人谈论旅途中的趣事,就像听某人回忆一段风流韵事。尽管听的人沙哑、半信半疑、极力保持礼貌的微笑,但讲故事的人总是很高兴,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细节,但还是听不懂。因此,旅行前后出现了相当愉快的波动。这几乎是一种精神上的提神,可以解除忧虑。

当然,无论旅途有多长,旅行者都会被带回家,远方的灰尘沾满了他们的靴底。世界上所有的桥、所有的路,无论拐过多少弯,总会回到自己的门口。但去旅行就像喝醉了一样。解忧毕竟有限,苏宇醒来的时候,也一样迷茫。

2018/7/29

晚安的话

深夜,我点上一盏灯,写下几行字。

读书体会,情深意长。

--

文案:宋伟奇

排版:李嘉欣

摄影:邹敏霞忠轩

贡献/加入我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