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新闻

孙志刚执政贵州期间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

近日,随着孙志刚受贿案的开庭审理,其执政贵州期间的一系列争议政策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曾一年内主导“消灭”了近8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举措。

孙志刚于2015年10月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副书记,随后担任副省长、代省长,并在次年1月正式当选为省长,开启了他主政贵州的五年历程。面对贵州农业发展的瓶颈,孙志刚提出了“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认为传统的小农经济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升农业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孙志刚将目光投向了玉米这一传统作物。当时,贵州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已沿袭400年,但孙志刚认为玉米属于低效作物,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收益较低。为了推广高效经济作物,他决定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在孙志刚的推动下,贵州省政府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要求各地按照不同坡度的耕地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减少玉米种植,改种蔬菜、水果、药材等高效作物。

据相关报道,这场“玉米革命”在贵州全省范围内迅速铺开。为了完成目标,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层层传导压力,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部分农民对改变种植习惯持抵触情绪,担心影响生计;部分地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尽管如此,孙志刚仍坚持推进改革,并通过多种措施保障农民利益,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经过一年的努力,贵州的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近800万亩的玉米田被经济作物所取代,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均有所提升。然而,这场改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粮食安全、市场对接等仍需进一步解决。此外,孙志刚的“玉米革命”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这一举措忽视了玉米作为粮食的重要性,以及农民对玉米的传统依赖;也有人指责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简单粗暴、脱离实际。

如今,随着孙志刚受贿案的开庭审理,其执政贵州期间的种种争议政策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于这场“玉米革命”,人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传统与现代、效益与生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