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国《国家地理》、英国Monocle杂志等数十家国际“顶流”媒体都曾将镜头对准成都;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更是组团前来,感受成都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8月26日,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全面展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魅力与成果。与此同时,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也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蓉拉开帷幕。
记者了解到,成都已连续举办三届公园城市论坛。作为2024年举办的国际性会议,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已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眼下,全国已有多座城市将公园城市建设纳入发展目标,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在此次论坛期间发布公园城市示范区技术标准。
一前一后,两场论坛虽主题不同,但指向的都是这座公园城市日益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与“独特引力”。借此机会,我们也试图以更加自然的视角与国际的视野去重新“阅读”并发现每一个我们熟悉的公园城市“日常”。
正如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Ann Derwin)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言,“成都是一座充满生活魅力与艺术气息的公园城市,热情、随和、开放,我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不难发现,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远远不止于公园,它关乎的是一座城市的自然肌理,每一片社区的生活场景,亦关乎这座城市跃动的、充满活力的绿色低碳经济。
顺应自然肌理:可以看见雪山的阳台
从华西雨屏、大雪塘、到“蜀山之后”幺妹峰、再到“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位于成都西部的群山,总会在某一个清晨或日暮,如一幅巨幕般“降临”在千家万户的阳台。
对于世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拥有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显然是一种“奢侈”,然而这却是成都居民的“日常”。在《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看来,“这样的城市与这样的雪山,相互映衬,释放着城市文明与壮阔自然相生相伴的灵气”。
在成都就有这样一群特别的雪山摄影爱好者,他们时常扛着镜头,守在阳台,爬上高楼,寻找合适的点位,当远处的雪山显露真容时,便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城市与雪山“同框”的瞬间。他们还自发组织起了“在成都遥望雪山群”的爱好者团体,一起观赏雪山,讨论雪山,科普雪山。“最近几年,我在成都拍到的雪山次数越来越多,这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密不可分,”摄影师嘉楠欣喜地表示。
身居闹市,遥望雪山,其庄严浩渺,其人间烟火,在全球大城市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在每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背后,是成都不断“刷新”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公园星罗棋布、街道绿意盎然的“自然肌理”。
记者观察到,近年来,在加速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过程中,成都始终尊重并顺应其“自然肌理”,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
作为世界上唯一能遥望6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大城市,截至2023年底,成都天府绿道已超过7000公里,各类公园超1500个。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全域增绿。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还荣获全球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愈发亮眼的“城市名片”。
始终尊重居民需求:绿色场景遍布“公园社区”
对这座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坐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2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世界文化名城”而言,成都谋篇布局公园城市,其起点与终点始终都是居民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通过日益完善、立体的公园网络,成都将“绿色场景”有机植入了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社区,与本地居民“和谐共生”,整座城市也变得更加流动、开放和包容。
以大学路为例——这条李约瑟、海明威、林语堂曾漫步过的百年老街,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持续“有机更新”,宛如一座“流动的博物馆”融入当地社区。而这正是公园城市的生命力所在——避免大拆大建,保护“日常”,最终成为“日常”。
纵览国内,很少有一座城市像成都这样既有锐意进取的创新举措,又能气定神闲地守护“日常”。无论是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还是持续促进城市有机更新、还是加快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举措,成都瞄准的始终是居民的需求。
这也是一座座像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天府艺术未来公园社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等融合了各类生活及消费场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公园社区”得以自然生长的关键所在。仅在去年,成都就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开敞空间,打造出生活消费场景100余个。
谈及这座连续15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城市,全球顶尖品质生活杂志《Monocle》主编安德鲁·塔克(Andrew Tuck)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理想城市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最终的标准还是要回到人的需求上来。能够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城市便是理想之城。而成都的规划者具有长远的眼光,不是局限于一隅,充分地激发了社区的活力。”
瞄准生态价值转化:低碳经济突破千亿产值
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亚太区总监大桥谕看来,“作为一座众所周知的宜居城市,成都对于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成熟的做法,全新的公园城市理念将会很好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事实上,在诸多的细节与“日常”之外,在充分尊重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瞄准了一幅更加具有韧性与发展潜力的产业版图。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重要契机,成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同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迅速突破2600亿元。以通威太阳能、川开电气、硅宝科技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领头羊”则不断共享城市发展机遇,重构产业链条。
预计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城市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还积极探索“绿道 ”“公园 ”模式,开展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模式试点,营造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打造出10个以上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数百个生态价值转化场景。
以锦城公园为例,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专家刘勤初步估算,每年生态服务价值约为269亿元,“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管理维护周期来看,它还可以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
如果从更大的维度来看,以今年世园会主会场所在地——成都东部新区为例,这是成都“公园城市”最新的实践场景——在主会场,东部新区保留了80%的原始地形地貌,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增加植物多样性。大会落幕后,这里将作为一座“巨型中央公园”,与三岔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起,成为区域生态价值转化的“主引擎”。
一组数据得以说明,成都东部新区如何立足生态价值,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机深度转化——依托公园城市建设所释放的巨大的人才吸引力与产业聚集力,2023年上半年,成都东部新区GDP、工业投资、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纷纷跻身全市第一。
近年来,在公园城市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之下,高等人才加速聚集,目前在蓉高等院校达65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全市人才总量达656万人、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与此同时,城市开放能级持续跃升,作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7492.4万人次、居全国城市第3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15家,获批驻蓉领事机构增至23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10个。
谈及成都的公园城市发展模式,全球闻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彼得•克罗索认为,“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拥有卓越的国际视野。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令其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