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新闻

网红医生“伪科普”乱象频发:认证不符、跨科擦边、暗广推销药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红医生凭借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独特魅力,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然而,随着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一些“伪科普”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近日,记者对网红医生“伪科普”背后的“流量生意”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问题。

认证不符,身份成谜

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记者发现大量以医生身份认证的账号。然而,在仔细核对后,不少账号的认证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例如,某认证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医生”的账号,在直播时却由一位自称“医生助理”的女性出镜,而该助理随后又引导用户关注一个无资质认证的普通账号。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医院确实存在这位医生,但其在医院外的行为却难以监控,导致认证信息与实际运营者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跨科“擦边”,内容杂乱

除了认证不符外,网红医生跨科“擦边”的行为也屡见不鲜。记者注意到,一些外科医生在科普时却涉足肠胃知识,口腔医生则讲解两性知识,甚至涉猎妇科、男科、儿科等多个领域。这种跨科科普不仅缺乏专业性,还可能误导公众。更有甚者,一些医生在短视频中传授“心灵鸡汤”,讨论国际局势,与医疗科普相去甚远,被网友戏称为“全能科普”。

发暗广推销药品,利益驱使

在流量和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网红医生开始在科普短视频中暗自发广告推销药品。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粉丝基础,推荐所谓的“补肾好药”、“保健品”等产品。例如,某拥有280万粉丝的妇产科医生在短视频中积极科普肾虚相关知识,并推荐两种补肾药品。然而,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上查询发现,这两种药品并非某类药物或成分,而是特定公司的产品。这种利用科普短视频进行暗广推销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规定,也损害了医生的职业形象和公众利益。

平台监管难,乱象丛生

面对网红医生“伪科普”的乱象,平台监管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内容繁杂,难以做到实时、全面地监控每一个账号的每一条内容;另一方面,部分MCN机构为了打造“爆款”,刻意引导医生采取不当行为以吸引流量。此外,部分公众对于这种现象的容忍度较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举报意识。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网红医生“伪科普”乱象的滋生和蔓延。

呼吁加强监管,维护医疗科普严肃性

针对网红医生“伪科普”乱象频发的问题,社会各界呼吁加强监管力度。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监管;平台方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高技术手段和审核能力;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和意识对不良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红医生“伪科普”乱象的滋生和蔓延维护医疗科普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为公众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医疗健康知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