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新闻

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同皖遗韵,铜壁工铭

7月6日—9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赴山西省大同市“同皖遗韵,铜壁工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探寻大同铜器,九龙壁和古城墙的文化魅力。实践中,队员们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合肥工业大学校训去追寻那些被遗忘的曾经,去感受那些屹立千年的文化。嗅文化风韵,探大同遗风。

行“笃学”之路

“笃学”当求知。7月6日,跟随邸云华奶奶的脚步,团队成员踏入了大同铜器非遗纪念馆。馆中的每一件铜器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观摩了有着独特造型的铜器,感受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深入学习、了解了大同铜器的历史起源。

“笃学”当好问。在6日当天,我们有幸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李安民爷爷。通过采访,队员们了解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以及艺术创造力以及大同铜器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铜器制作以手工为主,手工雕刻出来的一些样式是机械加工无法代替的。”李爷爷深情地说道。 一代代铜器匠人凭借娴熟的铜艺,在岁月磨洗地敲打錾刻中,传承铜器技艺,弘扬大同文化。

“笃学”当力行。在7月7日,团队成员们跟随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铜器雕錾技术——一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非常古老的手工艺,这对于队员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在师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学习了铜器雕錾的基本技巧,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如何掌握雕刻的力度和角度等。这让队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铜器的制作工艺,也让队员们更加尊重和珍视每一件铜器作品。这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艺术的传承。无论是我们还是师傅,无不认识到“笃学”之于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笃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笃学”,非遗传承人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新时代青年应以此为基,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感悟中华非遗文化之美。

坚“崇实”之志

“崇实”当明史。7月8日,团队成员前往九龙壁,进行实地调研。队员们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九龙壁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口述历史为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了实地访谈,队员们还广泛搜集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和民间传说,构建了一个关于九龙壁历史演变的完整框架,从它的起源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再到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队员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分析,力求还原九龙壁背后的真实故事,揭示它的历史面貌。

“崇实”当从实。7月9日,团队成员前往古城墙,实地考察大同古城墙,进行摄影记录、测绘和样本收集、访谈当地文物保护专家、历史学家及居民,获取一手解读和资料,深入探讨古城墙所承载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建筑艺术,理解其在地方历史与文化中的意义。

抓“尚新”之源

“尚新”当用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看展”成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纽带,它不仅避免了线下看展的人头攒动、踮脚观看,还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博科普和美育。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历史调研,深入挖掘大同铜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结合数字化建模技术,创新记录方式、展示非遗文化,实现对铜器的高精度复原和三维可视化,使得非遗文化的记录和保存更加高效、准确,使之从尘封的历史中“复活”,助力铜器“云看展”,让公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古代铜器的魅力和文化的厚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尚新”当传新。新媒体传播拓宽了传播渠道,使得人们聚焦于于非遗传承之上,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坚持守正创新,采取多种方式,让非遗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沉睡的文化资源重获新生,绽放光彩。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五千年的时间孕育了丰富而深厚的非遗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国无法割舍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荣与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她的独特魅力日益彰显。展望未来,我们应致力于以创新为核心,为文化注入新动力,让沉默的文物发声,让静默的历史诉说。

过去,铜器与龙壁等非遗传统工艺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惊艳世人。如今,这些传统技艺不仅需要得到传承,更需在传统之上进行创新与发展。队员们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深刻体会到铜器产业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亲身感受到了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合肥工业大学 贾晋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