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基层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基层干部,影响着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广为流传的话生动地描绘了基层工作的繁杂。基层负担重,各有各的苦处。
一是案牍主义、文山会海,依旧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发文、开会、填表、写材料、搞汇报等等程式化的工作占比畸高,有限的人力、精力被大量空耗。杂事太多,干货太少。空对空的多,实打实的少。久而久之,不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被消磨,身心俱疲。
二是新场景、新工具,滋生新束缚、新压力。新的社会语境、技术环境,意味着必须有新的治理体系、治理方式与治理能力与之适应。这个过程,是体制机制迭代升级的过程,但也衍生了种种新问题。比如说,“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签到、打卡、刷分轮番上阵,基层干部“正事没空干,时间都花在手机上”,有苦难言。
三是以数量化堆砌取代质量化评价,“考核膨胀”挤压空间。干事必考核,工作必留痕,这看似合情合理,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却是多有异变。一些地方将“考核”事无巨细、深度拆解,甚至搞出了“千分制”“双千分制”等,看似严丝合缝、定责定量,实则多是形式大于实质,表演性质的“量化管理”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内耗。
四是以过程过场取代结果导向,“具体工作”被无限拉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而其中,很多都属于周边性、衍生性、附随性的事项。很多可大可小的事情,明明可以举重若轻,可偏偏被安排“小题大做”。事前的论证、酝酿、请示、敲定繁杂冗长,事后的总结、梳理、汇报、分享没完没了。到头来,事情没做多少,整个人却已累得不行。长此以往,自然不得不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压力甩锅、作秀调研、扎堆考核、重痕轻效……这些基层形式主义问题,要推动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把基层组织和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精简文件会议。要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规模,提高文件和会议的质量。对于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对于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会议等方式,减少基层干部的奔波之苦。“少些文山会海,多些真抓实干”,应成为工作的准则。
二是优化督查检查考核。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督查检查考核体系,整合各类检查考核项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考核要注重工作实效,以实地走访、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为主,避免过度依赖材料和数据。同时,要加强对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避免为了考核而考核。“让考核成为推动工作的助力,而非基层的阻力”,这是优化考核的目标。
三是规范工作留痕。要明确工作留痕的目的和范围,避免过度留痕。提倡以工作成果和实际表现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减少对形式化留痕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对留痕工作的监督检查,防止留痕工作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留痕要留有用之痕,工作要重实际之效”,这是规范留痕的关键。
四是 合理划分责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避免将责任全部推给基层。在工作任务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给予基层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责任共担,工作共进,为基层干部松绑解压”,是合理划分责任的宗旨。
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要加强沟通协调,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一次录入、多方共享,减少基层干部的重复劳动。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信息化培训,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打破信息壁垒,为基层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真正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基层工作也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