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23年,《逃离大英博物馆》网络短剧在国内外大火,讲述了一盏流落海外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回家”之旅。“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这些珍贵的文物,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保护住中华文脉的根源,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历史文化遗产里铭刻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密码,生动表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孕育其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亘古亘今、绵延不断的精神标识,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技术和文化的结晶,是珍贵的研究材料。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古人创造的工程奇迹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从不同侧面和领域反映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特定历史现象,体现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认知审美能力和理想信念信仰,揭示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具有永恒的价值。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和追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凸显文明特性,传承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更足,底蕴更深厚。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河南安阳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遍布全国的红色资源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孕育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民族价值观。
(重庆市忠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任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