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形式主义等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影响了工作效率,更挫伤了他们服务群众的热情与创造力。因此,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不仅是回应基层干部群众期盼的务实之举,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基层减负,是民心所向,时代所需。基层减负,减的是不必要的负担,增的是为民服务的实效。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线战场上,基层干部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们直面群众,承担着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任。然而,过度的检查考核、频繁的填表报数、不切实际的“痕迹管理”,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更可能导致“工作围着材料转,服务围着领导看”的怪象,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因此,基层减负,是顺应民心、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精准施策,确保减负措施落地见效。基层减负,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务求实效。一方面,要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避免“一刀切”的考核方式,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让基层干部从“迎考”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减少纸质材料报送,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
强化监督,防止减负变味走样。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要让基层干部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更好地履职尽责。因此,在推进减负工作的同时,必须强化监督问责,防止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曲解、变形。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让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
激发活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创造力。通过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鼓励基层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同时,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只有真正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才能不断激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