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老百姓如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既可以不必大包小包背井离乡,也可以在工作的同时照顾家庭照顾父母孩子,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也兼顾个人发展。因此,让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可以有效解决务工与务农的问题,亲情与生活的“无奈抉择”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沿海省份抓住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依托产业发展快速崛起,形成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包括我省在内的部分劳动力前往务工,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如何吸引人才回归尤其是青壮年回归本地、结合地方特色如何后发制人等问题摆在我们地方政府面前。
产业是就业保障。要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就必须要有产业,就必须要有就业岗位。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引进企业,让老百姓可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凸出地方特色,比如我乡当前正在大力发展文旅,可以积极引导老百姓在餐饮、住宿、文旅宣传等方面寻找就业岗位甚至创业。
回流是产业基础。对于我们产业较薄弱、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地方而言,回流成熟产业是一个较稳妥的选择,我们可以走访成功乡贤、成熟企业,宣传地方政策、共叙乡情,可以大胆创新性的在乡镇设立产业园,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就业的同时带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改善地方发展保守之风。
精准服务是一切发展的保障。我们地方政府要找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自身定位,做好服务引导而不是大包大揽,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众提供不同的就业培训和就业引导,针对不同的创业人群提供不同的创业帮扶、利用大学生、外出务工群众返乡之机举办就业招聘会等等。
转变思想,提升服务质量。地方官员要打破发展禁锢,开拓思路,解放思想,坚决打破官本位思想,让行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让市场主体发挥最大活力。
当前我们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如何让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是地方政府第一课题。唯有健全就业机制,增强就业稳定性,吸引更多符合地方需求的企业,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让“喧嚣热闹”回归农村、让社会发展的红利惠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