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采用“生活化教学 苏格拉底产婆术”模式,让爱国思想的源泉“充分涌流”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何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是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脱离。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爱国品质要求较高,忽视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缺乏对日常行为的实际指导意义。其次,学生所学的有关爱国的知识并不能够自觉转化为爱国的行为和崇高的品质。第三,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以教师输出和灌输为主,学生难以得到自主的情感认同。
在明确这些问题的情况下,7月15日,西华师范大学“墨染红心”志愿服务队打造“筑梦向未来,吾辈正青春”这样一堂别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入课。采用“我想对李大钊先生说”的课堂互动,让同学们将心中的话语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旨在通过学生自主表达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革命精神的感悟。
坚定政治立场:以法律普及为基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感”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实际情况,以故事性引导为主。在教育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行为习惯等不断发生改变。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接收和吸纳新事物新思想的速度快。不过,人生阅历少、处理问题经验和能力不足,对社会敏感问题辨析能力较弱,对利益冲突难以建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关注群体的这些特点,尊重育人的规律,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亲和性和有效性。
针对以上情况,7月16日,西华师范大学“墨染红心”志愿服务队创新授课角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切入点,以理性的视角展现爱国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阅读法则的同时,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设以及实施措施,更加全面的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将个人的“小生活”与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实践”结合起来。
数字爱国:坚持数字时代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行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已经实现了效果最大化?数字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能带来哪些新变化?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西华师范大学“墨染红心”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做出了解释。“传统的教学内容 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老师的多次输出与同学的主动学习相结合,开辟数字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7月17日,西华师范大学“墨染红心”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次“数字爱国——爱国系列影片欣赏”特色课程。旨在让同学们观看爱国影片,通过文字和声音的方式,沉浸式感受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各方面,呈现一场爱国文化“盛宴”。
爱国就是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紫荆花的每一朵花瓣上,都点缀着一颗五角星,象征香港人心向祖国的爱国情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爱民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生生不息的精神脐带。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青年的神圣职责。
西华师范大学“墨染红心”志愿服务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讲好红色故事、感悟爱国精神的旅程,也是一次感悟时代脉搏、聆听爱国声音、接受思想洗礼、坚定政治文化立场、以红色基因为养分、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磅礴力量的实践之旅!志愿队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结束,但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将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