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新闻

探索基层:生态保护进社区,自然科普我来讲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环境下,大众文化知识与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群众对生活周边的自然知识需求量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生态与野生动物的保护。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为66.80%排行第一,相较于排名第二的江西省多出5.64%,福建省自然资源丰富,鸟类资源与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福州市区自然教育市场潜力巨大。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赴福州市闽侯县社区自然知识科普教育实践队决定前往福州市内社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深入调查 了解群众所需

为能够开展更贴合社区生活,效果更显著的自然知识科普活动,实践队预先准备了调查问卷,于7月15日在金榕社区、洪山桥社区、国光社区进行调查,全面了解社区居民对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看法。实践队调查起始阶段并不顺利,30%的居民并不理解队伍调查主题,直接拒绝了采访;20%居民则认为自己年纪太大或是家内无子女,不适合作为接受采访的对象。

在金榕社区的长者活动中心,“你们志愿免费举办这类活动很好啊,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周围哪里能参加,还得是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一位高龄居民说道。调查发现40%的居民对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持有积极态度,然而相关类型活动进入社区的现象少之又少,了解途径的缺少更是加重了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在调查人数中年龄段在7-16岁,占比30%的社区居民更愿意参加户外类的自然教育,而高龄的居民更愿意参加室内的科普讲座。调查过程中实践队发现居民们认为了解自然保护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60%的居民表示希望有志愿者走进社区进行自然生态的宣讲。在当今群众生活中,仍有大部分群体较少接触到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知识,因此,生态教育进社区意义十分重大。

调查结束后,实践队总结居民意见,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策划了贴合社区居民生活的生态自然教育活动,包括户外活动4种与室内活动5种,选取其中3种实施开展。同时实践队推进活动宣传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居民内进行活动宣传。

前往社区 科普自然知识

7月18日上午,实践队组织社区居民走进户外,带领居民们在金山公园开展户外自然知识科普活动,在公园内寻找常见植物,介绍福州市“市树”榕树、“市花”茉莉。同时使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公园常见动物,如红腹松鼠、乌鸫、白鹭等。居民们通过亲身体验以及实践队的科普讲解,加深对周边自然的认识。

次日晚,为贴合部分居民白日工作等原因,实践队选择在乌山公园进行夜观活动,在夜晚,带上手电筒寻找夜间活动的生灵。孩子们在园内四处探寻,发现了黑蚱蝉、白额高脚蛛、斑腿泛树蛙等物种。“好漂亮啊,平常散步时都没注意到它们”参与活动的居民感叹道。伴随着实践队讲解员的介绍,孩子们好奇地观察着这些小生物,大人们也不禁凑近聆听。虽然部分居民这些形态各异的生物带有恐惧心理,但在讲解员的科普下逐渐开始接纳,且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7月20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洪山桥社区活动室为社区居民及社区志愿者开展动物知识科普课堂,利用标注醒目的图片与生动的视频介绍福建特色野生动物,课堂上积极与居民互动,引导其思考保护自然的必要性。除了科普课堂外,实践队还准备了动物手工制作活动,实践队与社区志愿者一同协助居民们完成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介绍所制作动物的相关知识——“卡皮巴拉实际上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啮齿动物,学名叫水豚”;“金刚鹦鹉分布于中南美洲的雨林湿地地区,它们喜欢成群活动,大多在早晨和傍晚觅食”……

携手共进 助力生态保护

“十年实践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根据专业教师预测,福州市群众自然教育需求仍在缓慢上升。实践队一直在积极尝试、探索青年学子在基层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新途径,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知识,提高居民的科学素养,同时促进相互交流为社区注入青年活力。响应党的号召,以青年学子的专业知识与活力赋能校园周边社区文化建设,在提升社区整体自然科学知识素养水平的同时,推动福建省自然保护工作的开展。

(黄方赢 刘田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