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农业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亿万生灵,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与梦想。从古至今,农业不仅是民生之本,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它关乎粮食安全,关乎生态平衡,更关乎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2024年8月7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溯能而上,知行合一”实践队深入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怀揣着对土地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憧憬,探索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的创新实践。
三家园区稻谷香,科技绿浪涌金黄。“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三家镇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致力于农业的发展。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由低碳地热园区,稻油轮作示范区,再生稻示范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以及精深加工区组成。园区年平均气温17.4°C,无霜期296天,日照1333.4小时,相对湿度82%,降雨9933.3mm,蒸发量991.4mm,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良夯基、三产成链、三销齐驱、三方共赢。”安居区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坚决落实中央、省市的精神和要求,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和模式。园区推广“19315”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以提高经济收益,这种模式以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利用鱼的游动进行松土,同时,鱼捕食害虫减少了病虫灾害。此外,园区积极与各大院所开展合作,探索推出“地热 发电 稻鱼 育秧 烘干 增殖放流”等复合种养模式,发展种、养、加为一体的立体循环、绿色低碳现代农业。
展览馆之外,实践队还跟随工作人员的步伐,参观了园区的直播间,了解了三家镇的名人故事,体验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魅力。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提出了诸多关于园区未来发展的问题,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将进一步开发利用当地的地热资源,赋能农业发展,提升三家大米的知名度,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三家大米”力量。
地热温养鱼儿欢,生态智慧谱新篇。从稻田转向鱼塘,地热养鱼的故事在三家镇悄然绽放。低碳地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设施水产基地开启了安居水产养殖新模式——地热资源恒温育养鱼苗。每到冬季,基地通过4.5公里导热管将磨溪X210井的地热循环导入养殖池,使温度恒定在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基地内鱼苗以热带鱼为主,包括鲈鱼、武昌鱼等,“地下的温暖,水中的奇迹”,这些鱼苗在地热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肉质鲜美。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实践队成员对这一生态智慧赞叹不已,深刻感受到了绿色农业的无限可能。
地热烘干香四溢,低碳革命写华章。在三家大米低碳地热烘干中心,一项创新的烘干技术正悄然改变着农作物加工处理的传统方式,将绿色理念深植于每一个步骤之中。这一技术有三大特点:一是技术模式新。与中国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研发地热烘干系统,全国首创“前端天然气 后端地热能”复合烘干模式。二是示范带动强。烘干中心是川渝毗邻地区最大的烘干群组,为省级农业园区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川渝毗邻地区提供烘干服务,服务辐射面积达10万亩,示范引领效果特别强。三是减能效果佳。引入地热完成后半段4小时的烘干,日节约天然气180方/台,减少烘干成本100万元/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27吨/年。
实践队成员对这种低碳节能的烘干方式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表示,这种技术不仅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保证了农作物的品质,使现代农业转型得到重要方向。地热能的利用,不仅烘干了稻谷,更烘干了传统农业的束缚,让“三家大米”在低碳的道路上熠熠生辉。这里,每一粒大米都蕴含着科技的智慧,每一缕香氛都诉说着绿色的故事。
在园区的粮油仓储加工区,实践队成员参观了现代化的大米加工生产流水线,以及先进的粮油仓储设施。无人机喷洒农药、机器翻耕稻田,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彰显了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正以科技为翼,绿色为基,描绘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壮丽画卷。此次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溯能而上,知行合一”实践队的深入探访,不仅见证了农业科技的革新力量,更感受到了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带来的勃勃生机。未来,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科技的挑战,引领现代农业的绿色转型,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成都理工大学 郭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