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嘉兴,岁月的长河潺潺流淌,孕育出糖糕版这一璀璨的非遗明珠。一块不起眼的木头,经过打轮廓线、细坯雕造等九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了精美的糖糕版。2009年,糖糕版雕刻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保护糖糕版雕刻技艺成为油车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2024年7月18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美青传”嘉兴实践队前往胜丰村,采访非遗传承人张进泉爷爷,深入了解糖糕版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探寻嘉兴水乡发展振兴的文化基因,并尝试透过小小木板讲出浙美风采。
壹 木刻成版,源起悠长
嘉兴自古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孕育了悠久的“稻作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江南民间艺术。糖糕版雕刻技艺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历史文献和民间记载,嘉兴糖糕版雕刻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或更早时期。
糖糕版是制作花糕的印模,融合了木雕、民间剪纸和灶头画的技法,塑造出古朴而精美的外形,是一种民间习俗的产物,大多具有吉祥寓意。糖糕版的图案千姿百态,常见的有寿桃、元宝、双鱼、如意、三戟、八仙等。满龙糕和三牲糕一般用于祭祖,元宝糕和福寿糕用于祭灶神,如意糕用以表示年年如意。正因如此,在嘉兴农村,每逢过节、婚庆、上梁等风俗类的活动或仪式,都会用到糖糕版,糖糕版雕刻技艺也流传至今。
贰 技艺卓绝,独具匠心
在油车港的糖糕文化中,糖糕版雕刻技艺是内涵最为丰富的民间工艺之一。制作糖糕版的工艺主要有三道:
首先是锯板,根据木料的形状、尺寸锯出糖糕版的外形。所使用的木料多为质地细腻、纹理清晰的白桃木,少数使用油杂木、紫檀木、白杨木。其形状分为有柄和无柄两种。接着,匠人们会根据传统习俗和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寓意的图案,并覆在模板上,沿着外沿进行打眼,挖出一个深约2厘米至2.5厘米的轮廓。最后是雕刻。这个过程要求匠人们耐心细致,运用浅雕、细刻等多种雕刻手法,在挖好的底面上刻出各种精美纹样。雕刻完成后,匠人们还会对糖糕版进行打磨和上漆处理,使糖糕版表面更加光滑细腻,保护其不受潮湿和虫蛀的侵害,同时增加其美观度和耐用性。
糖糕版图形的外环多以规则性的花边图案作装饰,造型洗练精简,刀法刚劲有力,且有强烈的装饰性,于精雕细琢之间彰显卓越匠心。
叁 糕版现态,传承求变
糖糕版雕刻艺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实践队队员通过对张进泉爷爷的采访了解到,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传统的手工雕刻逐渐被替代。——“大家都不做这个了,因为做这个不能养家糊口,退休工人可能当作兴趣爱好或消磨时间来玩一玩”是许多工匠放弃了这一技艺的主要原因。糖糕版雕刻技艺也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境地。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在胜丰村菱珑湾,设立了嘉兴市第一个由政府扶持的糖糕馆,这为糖糕版雕刻艺术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张进泉爷爷作为这一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糖糕版雕刻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他也积极培养了接班人。尽管目前只有少数人仍在木工及糖糕版雕刻领域坚持,但他的努力对于这一技艺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张进泉爷爷不仅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糖糕版雕刻技艺,还深刻认识到求变的重要性,并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
张进泉爷爷积极拓展糖糕版雕刻技艺的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他为嘉兴党校和油车港镇政府制作了一系列具有法治、党性教育意义的糖糕版,如“有法用法,守法遵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糖糕版雕刻的题材、展示了糖糕版雕刻的技艺之美,也提升了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此外,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糖糕版雕刻技艺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传授技艺和展示作品,让人们认识到糖糕版雕刻技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更多人参与到这一非遗瑰宝的传承中来。
肆 承中拓新,艺推文兴
糖糕版雕刻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过程中,张进泉爷爷不断拓展创新,设计了“十二生肖”系列糖糕版,推动糖糕版雕刻艺术的发展繁荣。他通过创新设计图案、拓展应用领域等方式,使糖糕版雕刻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尽显糖糕版雕刻的艺术魅力,推动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这一努力不仅为糖糕版雕刻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嘉兴市胜丰村的糖糕版雕刻技艺在传承中求变,在创新中发展,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伍 非遗赋能,浙美添彩
通过对张进泉爷爷的采访,实践队队员对糖糕版雕刻技艺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一块块精美的糖糕版记录着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拓出嘉兴独特的文化名片,成为讲好美丽浙江故事的文化载体。只有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让糖糕版的故事在清香之中继续传唱。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美青传”嘉兴实践队 方晗 杨雨乐 虞宇佳 丘昕玥 成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