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拨打12345。”近年来,为第一时间倾听百姓声音、回应群众诉求,各地设置了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并将热线号码统一归并为“12345”。“12345”不仅仅是一串电话号码,它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承载着无数市民的期待与诉求,这条热线为群众提供了线上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成为各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好帮手。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也不例外。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在解决民众问题、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让市民能够随时随地向政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无论是紧急救援、政策咨询,还是邻里纠纷、城市治理,这条热线都以其快速响应和多方协同的能力,为市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方面,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电话是有人接听,但问题却解决不了。设立“12345”的初衷就是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不少人表示,遇到问题时打电话投诉,有时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有时诉求虽被积极回应了,结果却不如人意,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投诉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单位,因权责分工不匹配,受理投诉的部门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还需要再找下一层级部门,最终导致各部门互相推诿,而投诉的问题很多最终会回到所在社区街道、乡镇,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另一方面,“奇葩诉求” 满意度考核让基层陷入两难。基层工作者是政务服务热线的接诉主体,不少地方都将“12345”热线服务群众满意度纳入基层考核范围,然而投诉内容里,不乏一些非合理诉求,让基层工作陷入两难。如“一刀切”要求所有投诉100%回复、100%满意,可一些无理的投诉,只会消磨基层的工作热情;“因儿子高考不好诉求重新高考”“希望税务部门公开丈夫财产”等“奇葩诉求”说明,有的政务热线变成了许愿池,群众利用政务热线提出不合法、不合规以及无理的要求,而另一边又面临“满意度”考核,无不加重了基层工作的负担,这不仅给基层工作者造成了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资源浪费。
“12345”是社会问题和民生诉求的集中反馈窗口,更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纽带。因此,若要政务服务热线真正发挥便民作用,长久有效地运行下去,需要更多改变。
一是优化平台转办的流程制度,对合理的解决到位,对不合理的应解释教育。反映事由应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属于哪个部门的职权范围事项,就转交哪个职能部门,而不是以属地原则转交到地方。市县层面成立督查或协调专班,避免转交错误、推诿扯皮等现象。对人民群众反映的事项,应定期分析研判,主动自查,防范类似问题反复发生;二是客观看待群众满意度,优化考核标准。为了更有效解决问题,可以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划分成几个大类,对于共性问题,可统一上报给上级部门解决;对于基础问题,才回归到社区基层,保障效率。若想了解群众对办事的满意度,可以参考网购评价机制,事件办结之后,群众自行选择是否评价,若出现差评,再电话回访,可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也要优化考核体系,明确对不合理诉求及无事实依据诉求的处理细则等等。
总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然而,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让这条热线更好地服务于市民,成为市民信赖的“民心线”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