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这次行程不仅是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关注,更是一场深入中华文明历史根脉的文化之旅。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到天水的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总书记的足迹穿越时空,串联起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与历史记忆。这背后蕴含的深意,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更是中华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的重要课题。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延续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一、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坚实根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文物古迹,更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些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符号,承载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成就。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刻认知。中华文化以其丰富的思想、智慧和艺术形式,塑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历史证明,中华文明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保持了强大的内生力和适应力。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社会治理中的“以民为本”理念,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史为鉴、以文化为根,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依靠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支柱。只有深知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确未来的方向。通过对文化根脉的认同,我们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全社会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开放包容:中华文明的全球视野
中华文明历来以其开放包容的气度著称。中国自古便是海纳百川的文明体,既有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纳,也有对自身文化精髓的守护与创新。天水的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分别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以及佛教艺术在中华大地上的本土化发展。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递了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麦积山石窟则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自我更新、不断壮大的智慧。
开放包容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也是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传承和保护好本土文化遗产,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世界各国进行更加深入的文化交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桥梁,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我们不仅要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还要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体系。
新时代的中国,必须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生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魅力,塑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象,推动全球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三、守正创新:中华文明的时代新生
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发展的基础。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秉持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宝鸡的青铜器,还是麦积山的石窟艺术,它们的背后不仅是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是那个时代科技、艺术和思想的综合体现。今天,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还要在传承中发展,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文化就会止步不前,失去与时代对话的能力。在新时代,中华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活力,就必须在坚守文化本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无论是科技手段的运用,还是新艺术形式的探索,都应当服务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考察,昭示了文化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文化不仅是过去的遗产,它同样是未来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我们不仅可以实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升提供了更多机会。
四、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走向光明未来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源自于其自信的文化根基、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及守正创新的智慧。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明的成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这一征程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精神,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勇敢面对时代的挑战,将中华文明的光辉推向更广阔的未来!
(绵竹市九龙镇 王一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