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中药餐饮“热”也需要“冷”思考

中药乌梅汤、中药冰淇淋、中药面包……一段时间来,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席卷餐饮届。从中药咖啡、药膳夜宵再到中药冰淇淋,“中药+餐饮”正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迎合时下的养生理念,成为新的流量密码。然而,面对“热出圈”的中药餐饮,我们要保持“冷思考”非常有必要。

中药餐饮的兴起并非偶然。一方面,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中药餐饮兴起的重要因素。有报告显示,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平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中药餐饮以新奇的形态和口感突破了一些年轻消费者对传统中药的刻板印象,契合了年轻人追求健康、文化认同和新奇体验的心理。另一方面,大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信赖是中药餐饮火爆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养生理念和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医药文化与餐饮的融合,既契合了中医“食补不比药补差”的药食同源理论,也探索了中医的现代化生存发展之道。借助中药餐饮这一模式,不但能够普及中医药文化,也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加速其成果转化。

但与此同时,一些商家和开发者借着这个潮流,推出高价的中药饮食,过分夸大产品的养生功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开发过程,就随意推出所谓的中药食品,这种对中医的炒作和歪曲,不仅损害了中医的声誉,不利于中医的长远发展,同时,当消费者发现这些中药饮食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养生效果,甚至导致身体不适,人们可能会对中医药产生怀疑和排斥,也不利于商家的后续发展。

“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寓医于食,药借食力,可谓药膳。”流传至今的药膳制法和配方,是由前代医者不断研究得来的,不是药材和食品的简单杂糅。每种药材的偏性不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中药理论认为“是药三分毒”、“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以及“忌寒忌辛辣”的前提,将中药同咖啡、冰激凌等食物结合,不仅忽视中药的适用体质,还罔顾食物相生相克的饮食规律,让原本正常的食物反而存在健康隐患。因此,面对中药餐饮的火热,其存在的风险不能忽视,我们要冷静思考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中医药素养。让消费者了解中药的基本常识、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中药餐饮。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中药餐饮产品时,要选择正规的商家和品牌,查看产品的成分和功效说明,避免上当受骗。

科学研发产品,诚信长久经营。餐饮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诚信立业,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标准,不夸大宣传,不误导消费者。中药餐饮企业应确保原材料的优质和制作工艺的科学性,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种类和口感,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开发和销售中药食品需要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做到因人而异,对症施治;企业要充分了解中药材的特性和功效,结合不同人群的体质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中药餐饮产品。

恪守安全红线,加强市场监管食以安为先,安全是食品行业的底线和红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密切观察市场动态,及时评估分析市场走势,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对中药餐饮的制作、销售和宣传进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中药餐饮热既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中药餐饮“热”,消费者和经营者应秉持理性,冷静思考,让中药餐饮行业的脚步走得更加扎实,行稳致远

(城东管理区 成若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