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重庆市云阳县:外地媳妇当好本村“当家人”

平安镇红关村党支部书记王秋娟是青海省海西州人,2007年远嫁云阳县平安镇红关村,成为“红关儿媳”,2015年,老支书找到正在村校教书的王秋娟,担任红关村本土人才。2019年老支书因病突然离世,又正值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她临危受命担任红关村党支部书记。

一、笃行不怠,外地媳也能当好支部“带头人”

红关村由原红旗与关键两村于2006年合并而成,全村户籍人口3463人,常住人口约1500人。作为全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她深感责任重大。一是做虚心学习的带头人。刚任支书,人不熟、路不熟、事不熟。她就常去跑院坝、下小组,第一时间掌握村情民意。同时以礼相待,将退休村干部“请回”两委,担任智囊团,不断学习“老师傅”的工作方式方法。二是做办事公平的带头人。两个村合并之后,村民最怕办事不公平。外地媳妇不怕得罪人,红关村严格落实 “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规范27项村级重大事务、项目实施,公开评审67户低保、35名五保,自2019年来,全村无一人到镇入县、到市进京信访。三是做迎难而上的带头人。针对村里面撂荒地多、村里又穷的现状,王秋娟发动全体村委委员,成立家庭农场,村干部带头上山下田,历时3年多,整治撂荒地220亩、完成水田“小改大”30亩,种植油菜、玉米、水稻,去年增加村级收入8.6万元。2021年红关村党支部获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二、因地制宜,穷山沟也能发展乡村“富产业”

要想带领村民增收,不发展产业是不行的,红关村坚持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一是调查论证,找准金点子正所谓选择决定方向,王秋娟通过外出考察学习、请教专家、入户走访、征求意见等,下定决心,把柑橘和花椒作为本村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园的两大支柱产业。二是整合资源,打造强引擎招引重庆奉节、湖北秭归等企业主,动员本村优秀人才返乡,全面推行“两入一发一投”发展模式(即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资源发包、资金投产),采取“村集体 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洞溪”晚橙、“九叶青”花椒等特色产业,村集体与公司、农户按照投资比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2023年柑橘、花椒产值达1500万元。三是多点开花,构建硬支撑积极动员在家农户发展青蛙养殖、蚕桑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育专业合作社2个,农业开发公司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个,个体工商户35户,合计注册资本500万元,“2 2”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即柑橘、花椒两大支柱产业加青蛙、蚕桑两个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200余人,人均增收4500元,农户土地流转及分红收入人均达到1500元。

三、暖心为民,小山村也能描绘治理“美画卷”

红关村面广人多,治理难度不小,王秋娟以村党支部、4个网格党小组、53名党员为根基,整合68名N力量向网格下沉延伸,用真心换真情,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主动服务塑新貌。推行“四事为民”模式(即时事及时宣讲、家事贴心关怀、难事合力化解、好事大力弘扬),大力开展“我为红关找问题、我为红关献一计”活动,网格收集环境整治、公益便民等意见建议31条,通过村级出资、村民筹资、干群出力的方式,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硬化村组道路2.1公里,集中整治通道环境3.4公里,积极主动回应村民诉求。村规民约扬新风。推行“四事商量法”(“有事好商量、急事快商量、难事多商量、大事必商量”),让群众变“站着看”为“争着干”,从“台下看戏”变为“上台唱戏”。创新“押金制度”“轮值制度”,推行“红黑榜”,村域内产业园“零偷摘”、大操大办“零发生”。

(重庆市云阳县平安镇人民政府 谢佳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