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农业活动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浪费的“三高”粗放型生产方式,农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也带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出台一系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方式的政策和措施,农业农村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产地环境持续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提高、绿色低碳产业链稳步构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向全过程绿色转型,书写了亮眼的“绿色答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依然严峻,如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必将严重破坏土壤、污染水体,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为此,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最终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根源
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农田管理、畜禽养殖、农村生活等活动中,氮、磷、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以非点源、非固定源的方式进入环境,如水体、土壤等,导致水质、土壤质量下降的一种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田径流带来的氮磷流失、农药残留、畜禽粪便排放等。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化肥污染。耕地氮、磷等养分的大量流失,导致我国水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在追求高产的背景下,农田中未被作物充分吸收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雨水冲刷或地下水渗透,大量流入水环境,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对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构成严峻挑战。
二是农药污染。化学杀虫剂在进入环境后,会进行大量的扩散、挥发、吸收、转移、聚集、降解等活动,将大量残留的杀虫剂遗留在周围环境中,从而产生环境污染。有些杀虫剂的物理化学特性极其稳定,无法在周围环境中完全溶解,能长时间停留在周围环境中,这些农药残留物会渗透到土壤深层,甚至进入地下水系统,对地下水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三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业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大户”。养殖场的粪便和尿液排放量巨大,如果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其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会严重污染土壤和水体,导致水体的化学需氧量升高,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是农膜污染。近年来,为起到保墒、抗旱、防草的作用,塑料农膜被广泛运用在农业种植中。但使用后的薄膜往往处理不当,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长期积累会严重污染土壤。
据中国环境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2023年会(海南峰会)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仍在上升,不仅通过侵蚀土壤导致农村生态系统退化,还通过水污染和食品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究其原因,是在农业转型过程中,种植结构和经营过程发生了变化。为此,如何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政界、学界和产业界必须共同关注的焦点。
农业面源污染如何实现控源
农业面源污染波及范围广,局部地区也会产生彼此的交叉污染,且在不同环境下,物质还会发生迁移变化,所以不能针对某一类物质加以鉴定和控制,控源才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牛鼻子。同时,激发农业生产者参与面源污染防治提升内生动力,需要从消费者的觉醒、生产者积极性的调动、决策者的导向、经营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着力。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与阻控。
一是综合布局。首先,综合布局“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措施,强化科技赋能力度。一方面,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五料化”利用、农膜回收等行动,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推动种养循环,因地制宜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库。另一方面,推进田内拦截技术、离田拦截技术等的推广和应用。比如秸秆可直接还田,可过腹形成牛粪后还田,可制作成菌包成为菌渣后再还田,还可做沼气成为沼渣后还田。循环链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共管共治体系。其次,建立“政府—企业—农户—消费者”共管共治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经济政策等监管机制。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防治措施,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上报力度、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和经济手段,给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财税、金融和补贴支持,推动农业生产者和农民更积极地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同时,通过农业投入品标准限量及使用技术规范制定,引导农业生产者规范生产和合理排放。
三是监测评估交流培训。最后,持续性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性监测评估和交流培训工作,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一方面,建设一批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超级站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平台,打造一批以污染防治、调查监测、绩效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试点示范工程,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完善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体系,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及防治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控源技能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帮助他们增强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识,掌握农业投入品精准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控源技术,将控源减排、循环利用的技术方法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同时,持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促使各级政府、农民群众等多个主体在思想上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助力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朝着精准化、精细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