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聚焦于打造每一个基层党组织,使其成为坚如磐石的战斗堡垒。
一、现状透视: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案例
当前,我国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突出特点是以党建引领为改革核心,积极创建党建品牌,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党建 红色物业”。以党组织为坚实核心,深化政治引领作用,通过构建组织体系、助力基层阵地建设。珠山区昌河街道构建“1 3 N”治理链条,纳物业入网格管理,激发“红色源动力”。依托“圆梦议事厅”,凝聚“红色向心力”。成立业委会党支部,提升“红色服务力”,推动物业服务由“有”向“优”转变,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感与满意度。
二是“党建 微治理”。深化精网微格,聚焦民生改善、矛盾调解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如珠山区里村街道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委为主体,将微网格细分至楼栋、单元、甚至家庭,筑牢“微堡垒”。通过党员示范引领,组建特色服务队,激活“微引擎”。将片警与律师志愿者深度融入网格体系,同时借助“百姓说事”,打造“微家园”。
三是“党建 人才”。以党建为统领,建立健全流动人员党组织体系,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流动人才群体。珠山区经开区个性化服务政策助力景漂人才成长,打造全方位“成长摇篮”。深度融合党建与人才工作,党组织活动与党员示范激发创新活力,释放“红色动能”。优化创新生态,为景漂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共筑“创新乐园”,促进人才汇聚与区域发展。
二、原因剖析:深层根源与制度障碍
尽管基层党组织在建设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制度设计、执行及监督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划,导致组织体系不健全、工作机制不顺畅。对制度改革重视不足,重经济轻党建,影响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制度设计存在内容不完善、创新不足、衔接不紧密问题。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组织生活与业务工作缺乏关联性,组织生活形式化。
其次,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导致工作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人力匮乏、任务繁重及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兼职党务工作者难以兼顾,改革受阻;老党员占比高,影响活力与创新。
再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完善,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导致治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此外,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部门间协作不畅、改革合力难成、“踢皮球”现象等问题也制约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破解之策:以制度创新激发组织活力
针对上述问题与原因,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以激发组织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构建坚强战斗堡垒
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新就业群体的关注与引导,通过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优化组织资源配置等措施,确保党的声音和力量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同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队伍,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 激发党员干部活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等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同时,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此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相关党内法规,结合基层组织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党员退出标准。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党员要坚决予以处理,不得姑息迁就或打折扣。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协商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等措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社会治理。同时,要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与联动,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应用,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 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监督,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相关制度体系,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工作规范等措施,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任务。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问责追究力度,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
- 均衡资源配置,强化基层保障
通过宣传基层党组织成效,吸引社会捐赠与赞助,建立透明监管机制增强公信力,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合作多方共担成本,资源共享。鼓励基层党组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反哺党建。提供优质志愿服务获社会支持,并合理运营资产增收。强化资金监管,严惩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合规使用,促进党建工作与社区发展良性循环。
(珠山区太白园街道办事处 金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