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迈向国际舞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显著疗效,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然而,中医药的“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需要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更需要高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以及法律的保驾护航。
标准先行,奠定国际化坚实基础。高标准,是质量的保证,是信誉的象征,更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坚实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深知,只有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近年来,我国在中医药领域内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成功推动了一系列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发布,涵盖中药材种植、采收、炮制、制剂生产等多个环节,以及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药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都标志着中医药理论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正式承认,为中医药产品的国际贸易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法律基础。
创新驱动,科技助力中医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我国正致力于探索将前沿科技融入中医药研究与实践中,如应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精准筛选和功能解析;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中医药大数据库,促进临床数据共享,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广药集团”旗下的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自主研发的“板蓝根颗粒”通过英国MHRA注册,成为首个在欧盟以药品身份注册的中成药,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极大提升了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水平,也为全球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便捷的诊疗方案,增强了中医药在全球医疗市场的竞争力。
文化融合,拓宽中医药国际视野。文化是连接人心的桥梁,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软实力。为了让中医药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项目,由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培训班,自2015年起每年邀请沿线国家的医生学者来华研修,至今已累计培养了数百名中医药人才,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和认同。2017年,中国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立了欧洲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通过教授汉语、中医药文化和技能,吸引了大量欧洲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兴趣。
法律保障,构建稳定合作框架。法治是保障中医药国际化行稳致远的根本。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国际交往中的法律问题,不断完善涉外中医药服务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中医药服务的标准与规范,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此外,通过签署多边或双边协议,与世界各国共同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教学基地等实体机构,如中国政府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署了关于中医药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双方在中医药研发、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方向和规则。深化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