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刻领悟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深远意义,清醒认识到其在国家发展蓝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并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和人才资源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的关键作用,确保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清晰、动力强劲,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领悟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理念自党的二十大报告亮相以来,便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鲜明旗帜。《决定》的再次强调,无疑昭示着高质量发展已牢固确立为我国发展的核心要务。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追求可持续性与集约性的发展模式,它强调在量的合理增长中更加注重质的飞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以及促进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等战略举措,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激发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还能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广大党员干部需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紧迫性与重大意义,积极学习并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精髓与实践要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指南。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其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理论以创新为引领,摒弃了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生产力发展轨迹,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鲜明特征,是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典范。其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飞跃性提升,以创新为灵魂,质量为核心,先进为本质,全方位驱动社会进步。简单来说,新质生产力的灵魂就是创新,包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若以汽车为喻,科技创新则是那稳固的底盘,为整车的行驶提供坚实的基础;产业创新则如同车身的精选材质,决定了车辆的品质与格调;发展方式创新则是驱动车辆前行的绿色燃料,引领着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制机制创新则如同灵活的轮胎,确保车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稳健前行;这一切创新的驾驭,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引领与推动,他们是驱动新质生产力这辆“未来之车”加速前进的精英驾驶员。因此,新质生产力并非孤立存在的片段或单一的整体,而是一个由多元创新要素紧密交织、相互促进的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构建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需深入学习并领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特别是要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要掌握其基本框架,更要洞悉其核心精髓,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使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才储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教育与科技共同服务于人才,而人才则以其独特的创新力和智慧,反哺并引领着教育与科技的持续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的真理,强调了人才作为国家综合实力与民族复兴关键要素的核心地位。历史长河中,无数杰出人才的推动了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他以非凡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在全球航天版图上熠熠生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研究成果如同绿色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不仅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合理且高效地培养好、运用好人才资源显得尤为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为引领,全面深化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紧密围绕构建世界级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加速推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育与壮大,并致力于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引进与高效利用人才资源。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科学周密的规划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每一项人才工作任务的精准实施与高效达成,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力与创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