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关于乡镇处置突发事件的几点思考

基层突发性稳定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影响大、社会危害性大、后果严重等特点,如不及时处置就会使事态扩大和升级,爆发重特大案件,造成地方不稳定甚至动乱的严重后果。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具体到乡镇,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矛盾、医患纠纷、邻里冲突、环境污染纠纷、非正常死亡案件、企业改制矛盾纠纷等方面。这些矛盾所导致的突发性事件往往具备三个共性。一是突发性强。事件的发生往往始料不及,消息传播快,人员汇集多,来势迅猛,危害极大,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二是处置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甚至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使个体事件群体化,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三是影响广泛。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往往使一些突发性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一旦被人恶意炒作和利用,就会造成难以估计和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一、应当具备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

基层在面对经常性发生、有规律可循、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有限的常规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能力薄弱的弊端不易凸显。但是,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应急管理人少质弱等问题会显得极为突出。因此,避免产生虚假的“安全感”,特别是要摆脱经验主义思维的局限,切莫以常态治理的手段应对突发事件,以常规应急的方式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要立足防大险、抗大灾,凡事从坏处准备,不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二)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原则,加强专业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应急管理专业干部。村(社区)要因地制宜,建立应急处置队伍,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抓住“关键少数”,培养基层党政领导、应急管理干部和骨干人员的应急知识和技能,重点提升其危机感知、临机处置、沟通协调、舆情引导能力。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运用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建设成果,以村(社区)“两委”为核心,整合物业、辖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提升基层应急准备能力

提升基层应急准备能力需要为基层赋权赋能。加大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国家投入力度,让基层有机构、有队伍、有预案、有物资、有场所、有平台。以力量下沉、重心下移、保障下倾为原则,加强对基层应急准备方面的投入与赋能,在队伍建设、物资储备、财政投入上制定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增加基层应急管理岗位编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干部的职业荣誉感,建设社区分散储备的应急物资方舱等。同时,推动基层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并以此为基础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案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风险、复杂情景的演练,根据演练发现的问题完善预案、加强准备。

(四)建立高效的基层应急机制

基层应急管理缺乏归纳、总结,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缺少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社会动员、信息报送、舆情引导、指挥处置等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时,难以与上级政府上下联动并形成合力。要推动基层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决策处置、应急指挥、信息发布、社会动员、舆情引导等一整套应急机制,借此加强与上下左右的协同关系,将各项应急管理政策措施落地落细。同时,以基层应急机制建立为切入口,查找基层应急管理的短板与弱项,检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五)加强基层常态化公共安全教育

当前,基层公共安全教育缺少常态化制度安排,基本上还处于在特殊时间节点向公众进行单向宣传的水平,难以深入人心和持续见效。要推动基层建立应急宣传动员网络,动员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和居民共同参与应急宣传,通过举办安全文化论坛、系列应急知识讲座等,营造公共安全教育的氛围。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在幼儿园、社区大学、老年大学开设应急管理相关课程,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设立并逐渐加大应急知识在升学考试中的分值。还可将辖区内有条件的公园建设成“安全综合体”,使其同时具备应急避难所、应急教育培训学校、应急演练基地、志愿者集结场所等功能。只有多管齐下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才能让公共安全教育摆脱“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推动群众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

二、处置流程

(一)做到“四个第一”

1、捕捉第一信息。

突发性稳定事件,一般表现为大型的伤害、非正常死亡、自杀、械斗等事件。一是信息渠道畅通。突发性稳定事件发生之前,总是有一些先兆,基层干部要充分利用党员、干部、民调中心户等人员摸排信息,及时上报,供各级组织妥善处置决策。二是通讯畅通。基层干部全体工作人员手机,要全天候开机,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随时联络。三是汇报畅通。基层干部遇到突发稳定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维稳领导小组及上级组织报告,不得怠慢迟报。

2、控制第一时间。

基层干部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突发性稳定事件情况,争取妥善处置的主动性。一是及时掌握信息。对突发性稳定事件的发生的信息,地方组织要及时掌握,及时上报以获得上级组织的支持与配合。二是保护好现场。突发性稳定事件要安排专人保护好现场,稳控群众情绪,等待各级组织及部门前来共同处置。三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对突发性稳定事件,要客观公正发布事实真相,正确引导,防止事件放大与歪曲,特别是要防止网络、媒体的恶意炒作或者发表不实言论,使事态人为扩大。

3、赶到第一现场。

突发性稳定事件发生后,基层干部要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必须赶到第一现场。一是稳控现场。不让事态升级。二是亮明身份。主动亮明身份,稳控当事人的情绪,让当事人吃定心丸。三是疏散群众。动员多方资源,疏散围观群众,防止事态扩大蔓延。

4、把准第一矛盾。

基层干部要对突发性稳定事件的起因、经过详细了解,包括事件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各方当事人的人际关系等。一是找准问题症结。找准引起突发性稳定事件发生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首先抓住主要矛盾,做到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方法化解矛盾。三是抓住矛盾。对涉及突发性稳定事件关键人和事,要稳控利用并举,因势利导地进行消化处理问题。

(二)做到“四个细致”

1、组织细致专班。针对突发性稳定事件的类别,基层干部要主动与政府领导、公安、信访、法庭,以及所涉及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组成强有力的专班,现场处置,化解矛盾,平息事态。

2、制定细致方案。基层干部针对突发性稳定事件的性质,制定出处置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方案:一是全面具体。把所涉及的问题考虑周全。二是超前思维。方案要超前思维,做到未雨绸缪。三是有针对性。方案要针对特殊对象,对特殊问题做到特殊解决,特事特办,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不留遗留和后遗症。

3、掌握细致环境。处理的每一个细节必须严谨细致地去掌握、分析、处理,谨慎用语,不能让他人拿把柄、钻空子。注重当事人情绪变化、诉求变化、行动变化,适时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结合点,为进一步协调做准备。工作人员要分别找各方当事人座谈,了解各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特点及要求。

找准矛盾纠纷调解的切入点,通过与当事人宣传政策法律知识,交心谈心,以情感人,依法动人,用理说服人,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动情,对群众或矛盾纠纷当事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冷静思考,耐心地给予解释和解答。

4、解决细致问题。基层干部在突发性稳定事件事态处置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必须正视与面对。一是抓主要矛盾。要抓问题的要害。二是注重问题的细节。不放过对每一个细节的调查了解与掌握,从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三是注重当事人情绪波动反弹。掌握尺度与火候,准确地进行对话,使各方听后心悦诚服,得到各方当事人的信任与信赖,拟定调解方案,反复协商,促使当事人和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