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心中有农,方能一心为农

中华文明以农而立其根基,因农而成其久远。从“民之大事在农”到“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从“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到“夫谷帛实天下之命”,历史变迁、社会发展,重农的思想始终延续。

古往今来,乡村是中国人的根,也是中国人的魂。无论在革命岁月,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亦或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依靠农民,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乡镇是衔接党和群众的重要一环,乡镇干部则是“三农”工作的主力军。过去的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群众可以说是“打成一片”,但今时不同往日,大家走得似乎没那么近了,一是工作内容上的变化,干部进村入户直面群众的工作变少了,接触自然就少了;二是人员结构上的变化,现在本地的乡镇干部少了,多数来自外乡、外县,甚至外省,在原本的情感上也就生份了;三是干部成长经历的变化,现在很多年轻干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因此很难真正的做到理解与共情。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虽然有很多客观的原因让距离变远了,但从地理距离上来讲,乡镇干部就在群众之中,村干部与群众更是只有一墙之隔,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靠我们去走,走进群众,走近群众。

一是厘清乡、村干部的关系。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之间并不是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村干部是农村工作的主体,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工作实践中,往往有他们一套独特的逻辑,工作时不仅是通过以理服人,很多时候更是加入了个人面子、宗族亲情等因素。恰当处理好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是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关健,作为各领域的分管领导,要做到在业务上指导而不指挥,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管得过宽。放任不管容易让各项政策实施难以落地,严重的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管得过宽容易使村干部产生依赖心理,丧失独立思考、主动工作的积极性;或者使村干部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作被动应付甚至直接撂挑子不干,使工作陷入僵局。

二是情感上厚植为民情怀心灵管的是方向,大脑管的是思维,心中有农,方能一心为农。以前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现在农村的路变宽了、变好了,走近群众的路也应当变宽、变快才对。“你认识多少群众,又有多少群众认识你”,这便是检验乡干部是否有为民情怀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陈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干部带头捡垃圾、各类文体活动、各类状元之星评选等等都是走近群众,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方式。同时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去体现,比如说乡村振兴项目实施,项目申报首先需要考虑解决群众急、盼的问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群众最需要什么项目,我们优先申报什么项目,无论项目大小,群众需要才是大。比如说话时多点“乡土味”,外地干部努力学习本地方言,尽量用方言与群众沟通;沟通中少两句“老人家”,多两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三是增强为民本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胸无点墨难言志”。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政策,固有的知识一定是不够用的,任何时候都必须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这不仅包括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本领。为民情怀最终要体现于具体的岗位、具体的工作中,在“每一班岗”上都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在其位,谋其政,否则为民情怀就只是一句空话。真正做到本领入脑、责任上身、工作用心,才能真正成为“心中有民、眼中有事、肩上有责”的基层干部。

乡村是我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好乡村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每一个人都必将成为最终受益者,为民而干,实为己而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