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文艺创作要饱含人民元素

2024年10月15日,《求是》刊发文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重温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综观整篇文章,“人民”两字共出现90次,充分说明文艺工作与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是“真正融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脱离人民的,经不起人民评价的文艺作品,引起了很多非议。正如毛主席强调,“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由此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要饱含人民元素,要融入人民生活,向人民请教,经得起人民评价。

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人民性。近代以来,在全社会水深火热的环境中,鲁迅、老舍、陈独秀、郭沫若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创作出讴歌人民至上,反应时代残酷的伟大作品,如《狂人日记》《神女》《雷雨》等依旧让人津津乐道。新中国建国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创作迎来了崭新的春天,更加紧密地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融合,涌现出了众多深具人民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如《红旗谱》《三家巷》《青春之歌》《白毛女》等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新中国文艺创作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更展现了新社会带给人民的希望与光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创作更加多元化,但人民性的核心始终未变。如《红高粱》《废都》《活着》等,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的命运沉浮,反映了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不屈。同时,如《四大名著》《渴望》《亮剑》《士兵突击》等,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角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了时代的记忆。由此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艺创作始终根植于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服务人民需求,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艺创作要向人民请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时代的伟大作品。闭门造车,无论车子如何精致,终究是空中楼阁,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之中,难以行驶在广阔的生活大道上,更无法领略人民心中的风景。真正的文艺创作者,从不孤芳自赏,而是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的过程,应当如同呵护人民沃土中生长的文艺禾苗,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汲取来自人民的滋养。每一个细微的情感,每一个平凡的故事,都是人民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只有真诚地去体验、去感悟,文艺作品才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触动人心。广大文艺创作者要迈开脚步,走出象牙塔,用心灵去倾听人民的声音,执笔描绘他们的风采,用艺术去诠释他们的梦想。

文艺作品要经得起人民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人民的评价,是作品质量的试金石。一部作品,无论其形式如何新颖,技巧如何高超,写作如何精美,如果无法引起人民的共鸣,那么它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相反,那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反映人民心声和情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佳作。在人民的评价中,可以听到真实的反馈,可以了解作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这种评价,不仅是对作者创作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作品价值的真实反映。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以人民的评价为标准,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创作出更多能够触动人心、饱含人民元素的佳作。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人民政府 杨成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