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底蕴和习俗风情,必须采取契合实际、因势利导的策略,确保理论宣讲不仅传递正确的“声音”,更能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共鸣”。我们要活用“民族语言”“民族干部”“民族特色”这三大法宝,精心烹制出具有浓厚“民族味道”的理论宣讲盛宴,从而使全会精神以生动鲜活、贴近民心的形式深深根植于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中。
紧握“民族语言”钥匙,提升理论宣讲的亲和力与接受度。民族语言,作为各民族情感与文化的直接载体,是理论宣讲抵达群众心灵深处的最直接路径。将党的深邃理论转化为民族语言,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情感的链接与智慧的传递。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开发民族语言版本的电子书、有声读物和在线课程,让理论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触手可及。要创新翻译与传播方式,确保理论内容的准确无误与文化贴合,如借鉴“英雄模范”韦拔群将党的政策编入山歌的做法,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语言专家和艺术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易于传唱的歌曲、诗歌或是短视频等形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让理论宣讲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养每一颗心灵。
培育“民族干部”力量,强化本土化宣讲的深度与温度。民族干部,作为党的理论与民族群众之间的桥梁,其作用无可替代。他们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民族情感的共鸣者。要选拔和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深厚、熟悉本民族文化、且善于沟通的民族干部队伍,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要求民族干部不仅要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也要学习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从而能够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出发,以更加贴合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方式宣讲理论,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同时,鼓励民族干部结合自身经历和本土实际,讲述身边的变迁与发展,用真实案例诠释理论的实践力量,让群众在共鸣中接受理论,在感动中付诸行动。
深耕“民族特色”沃土,丰富宣讲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为理论宣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创造性地将党的理论与民族艺术融合,打造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观赏性的文艺作品,让理论宣讲在美的享受中深入人心。要充分利用民族节庆活动,如傈僳族的“阔时节”、景颇族的“新米节””等,通过主题晚会、民族运动会等形式,将理论宣讲巧妙融入其中,使群众在欢歌笑语中学习理论,在庆祝丰收中感受国家政策带来的福祉。同时,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实际工作,开展“理论 实践”活动,如生态农业示范园参观、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坊等,让群众在参与中体验理论的魅力,在实践中见证理论的实效。